建立国家生物固氮技术研究中心迫在眉睫

人民政协网,2013-03-10

高效根瘤菌接种豆科植物是推广这种农牧业生产体系的必要的技术措施,可在农牧种植业中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

"我国应该加大对生物固氮的研究,成立国家生物固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指出,每年全球生物固氮总量约为两亿吨纯氮,高于世界化学氮肥总产量。美国、巴西、阿根廷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在种植大豆、苜蓿及其它一些牧草时,均采用立法的形式,要求市售的种子必须接种相应的根瘤菌。这一措施,大大降低了氮素化肥的使用量。

陈文新说,近年来,我国豆科作物的育种工作有很大发展,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这一现象亟待改善。同时,牧草种植的呼声很高,很多豆科中草药也从野生改为大面积栽种。因此,豆科种植和根瘤菌接种在新型的三元种植结构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根瘤菌接种剂的筛选及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应当迅速跟上形势的需要。

他认为,根据对国内外农牧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扩大豆科-禾本科间、套、轮作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而高效根瘤菌接种豆科植物是推广这种农牧业生产体系的必要的技术措施,从而可达到在农牧种植业中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并保障持续发展。

根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近百年的经验,在根瘤菌应用过程中,曾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必须有固定的科研机构为之保驾护航。据此,陈文新建议,成立国家级生物固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促进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及其他固氮生物在我国绿色农牧业中的高效应用。

他提出,根据国内相关单位的研究现状,国家级中心可以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研究中心为基础建立。

目前,该中心现有科学院资深院士1名,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工程师1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研究方向涉及根瘤菌、牧草、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并正在全国很多省市开展相应的实际应用,已经收到很好效果。

陈文新说,目前,该中心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缺少稳定的应用研究经费支持,根瘤菌应用研究发展较慢。如能升级,获得国家稳定的资金保障,建立相对稳定的根瘤菌应用研究团队,将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根瘤菌接种等技术,为绿色、健康的农牧业生产提供高效根瘤菌种质资源,并从技术上保证接种剂的生产质量和高效使用。

关于国家生物固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目标,陈文新认为,应该包括在绿色农业体系中,推动生物固氮应用的试验示范;推动生物固氮在规模化草业发展中的应用,为优质肉蛋奶的生产提供饲料保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生物固氮在农区豆、禾间套轮作中的应用,大幅度降低氮肥用量与病虫危害。

最后,陈文提出,国家生物固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具体任务应该有多项。比如,完善并向社会开放根瘤菌资源库及数据库,确保根瘤菌资源在全国的使用;与生产厂商对接,针对我国农林牧业、中草药、环境修复、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领域种植的豆科植物,筛选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高效根瘤菌株,生产优质高效根瘤菌接种剂。针对根瘤菌剂生产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培养根瘤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对各地有关科技推广应用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继续深入开展创新型基础研究,如根瘤菌遗传、进化机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