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基地缘何变身“虫窝”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王珊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海南南繁作物联合检疫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人们对南繁的好奇和关注。

一直以来,作为全国最大、最开放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试验区,南繁有着农业科研“加速器”、种业安全“避雷针”等称誉。

然而,《通知》指出,近年来一些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在海南岛开展农作物南繁过程中,私自带入未经检疫的种子,加大了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海南岛的风险,严重威胁南繁基地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对此,相关专家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检疫力量薄弱正在使昔日的种业基地变身“虫窝”,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检疫机制,建设南繁核心保护区,并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全国联动保护种业安全。

虫害暴发风险增大

“南繁对于我国种业发展以及粮食连年丰收功不可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海南岛育种。他告诉记者,在国内种子生产受灾减产时,南繁可以补给种子缺口,保证生产育种需要。

资料显示,50多年来,全国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都经过南繁选育。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冠铭介绍说,每年来南繁进行育种试验和种子繁育的科研生产单位达700多家,来自29个省市区。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南繁既是种子汇集地,也是危险的集散地和传播地。

据了解,每年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到海南加代、繁种近千批次,数量高达10万多公斤。而随着南繁育种朝花卉等经济作物扩展,病虫害的感染风险也在加大。

2012年,海口市琼山区、美兰区以及三亚、文昌、琼海等地首次暴发大规模红火蚁疫情,海南省18个市县开展红火蚁普查工作。截至去年年初,全省红火蚁发生面积达6.07万亩。

“田埂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红火蚁尸体。”想起当时的情形,当地农民仍心有余悸。

“现在疫情已得到一定的控制。”海南省南繁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育种主体和种源的多源头化增大了有害生物传入海南,甚至引发病虫害交叉感染的风险。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海南病虫害的暴发已比较频繁和严重,南繁或已是名副其实的“虫窝”。

检疫靠“眼看手摸”

其实,南繁潜在的风险远不止于此。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处一位不具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检疫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繁育的种子一旦从海南岛流出,有害生物将可能向全国各地大规模扩散,会给重要农产品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南繁基地的面积以20%的增速迅速膨胀。据统计,每年调运出岛的种子种苗多达5000多批次、约3000万公斤。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此时检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有力手段,在其产生危害前阻断传播渠道,进行销毁。”

然而,现状却是现有的植物检疫能力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南繁基地需求,育种单位不申报和无证调运(包括调入和调出)现象也很突出。

“检疫主要还是靠传统的眼看和手摸。”南繁办相关负责人说,人员、设备不足,检测手段落后是检疫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很多育种单位也缺乏检疫意识,没有依照规定到当地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检疫处工作人员表示。

2012年,南繁制种面积超过20万亩,但申报产地检疫的仅有7万~8万亩,约占1/3。

“像我们这样的科研机构和大的种业企业都还好,主要是一些中小公司和个人,其占比很大。”朱英国说。

“今年海南省减免了检疫费,依照目前估算,申报产地检疫的单位可能会增加20%左右。”南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联动机制是关键

“南繁是一个传播的节点。”南繁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如果抓住这个节点,会有效控制和管理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而这需要检疫部门间建立联动机制。

《通知》指出,农业部组织有关省(区、市)植物检疫机构抽派持证检疫人员,由海南省南繁植物检疫机构统一编队,加强南繁作物检疫检查。

而此前,南繁的植物检疫主要以省为单位,力量相对分散。

有专家指出,农业部牵头联合检疫,一方面可解决检疫人员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加强与各省份间的沟通。“这是在试图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但要两三年才能看到效果。”

南繁办相关负责人则透露,目前南繁办正在针对《通知》制定具体方案,包括检疫要分几批以及如何安排省份之间的检疫顺序。

建设南繁育种科研核心保护区,也被视为加快南繁基地正规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保护区就是把面积相对较大、集中和稳定的区块保护起来。”该负责人说,南繁办正在进行核心区划定。

不过,他同时指出,国家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补偿机制,不能只谈保护,还要考虑如何保障经济效益。“南繁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对当地来讲,只有地租和劳务收入,跟其他一般经济作物比,收益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