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希声:守护企业育种16年

农财宝典,2012-12-29, 作者:记者 吴满

陆希声将自己视为种业的一颗螺丝钉,无论钉在哪里,只要起作用就行。

今年刚好76岁,陆希声从1976年真正脱产进行杂交水稻育种至今已37年。掐指一算,人生的一半都献给了杂交水稻育种。现在他仍每天早上6点起床思考、工作,只要是在湛江,他一定会去育种基地看一眼,甚至下田泡好几个小时,连一同干活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非科班出身,非科研单位学者,由于资历高、入行久,被业内人尊称为陆叔。也许,他是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生刻苦工作;也许,他太爱杂交水稻了,即使站在高位也宁愿弯下腰来在地里做平凡的工作。陆叔将自己视为种业的一颗螺丝钉,无论钉在哪里,只要起作用就行。

发芽:恋上杂交水稻育种

陆叔和杂交水稻结缘早在1970年代初就开始。

当时陆叔在湖光镇镇政府担任文职工作,主要是统计农业生产方面的数据,这让他迫切感受到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性。当时农民种粮水平不高,农村人只能靠晒干的番薯充饥,而在70年代初期文革时期,极少人关注粮食。

于是他开始寻找提高产量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他发现杂交技术在玉米和小麦已经攻破,在水稻上尚未,这时他心里已经埋下了杂交水稻的种子。

命运有意眷顾这个务实的年轻人,1972年袁隆平等人突破了水稻不育系以后,1974年袁隆平的团队带着50多个亲本来到湖光镇繁殖,由陆希声接待。

在当时的环境下,人才奇缺,是科学知识传播的一大短板。陆叔拥有高中文凭,已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主动学习杂交水稻技术,这受到来自湖南专家们的热烈欢迎。

从繁育出第一棵杂交水稻开始,陆叔就上了瘾,无法自拔,“它们都是我孩子,我要看着它们生长,一代又一代。”当时陆叔刚过不惑之年,正处人生开创事业的最好时期,一颗育种家的种子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生长:曾有出国深造机会

1976年,陆叔从镇政府进入湛江农科所育办种,正式脱产进行杂交水稻育种亲本制种。不久,他就在杂交水稻亲本提纯技术上取得突破。当时,种子行业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接触过这种技术,全省各个地区的农科所均派人到湛江学习。

湛江地区被视为杂交水稻技术的样板地区,受到胡耀邦和林若的认可。1981年,湛江市杂优联合种子公司成立,陆希声从农科所被调动去该企业,专攻杂交育种技术。

在当时大锅饭味道还偏浓的年代,要通过个人能力来养活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陆叔却舍弃金饭碗走出体制,一心进入企业。这即便是现在,也会让不少人纠结,难以做出决定。他当时认为,企业属于先进模式,同时杂交水稻是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一定可以生存。

进入企业后陆希声很快在技术上有了突破。在1980年代初期,他改进了喷施“九二0”激素的技术,使花期可控,提高杂交水稻繁制种的产量。

有了这些突出成绩,陆叔得到广东省杂优站站长的认可,提供给他出国深造的机会,条件丰厚。但人才缺乏,单位不同意陆叔离开岗位。然而,他并没有灰心,继续服务湛江市杂优联合种子公司,兢兢业业20年,直到该企业生命结束。陆叔对自己的定位是一枚螺丝钉,只要发挥作用,位置并不重要。

成熟:三次坚持投资科研

国有企业发展到1990年代初中期,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体制臃肿,人员工作积极性低下,一度发不出工资。1996年,陆叔联合公司另外12人将企业集体承包。

1994年国家立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陆叔看到了农作物知识产权的前景无限宽广。于是,在成功将企业承包后,便想投资科研,但遭遇不理解和否定。

陆叔坚持建立科研基地,一是为了保证繁制种子的质量,另一个就是为了可以选育开发新品种。为了说服其他合作人,他想了个办法,申请国家科研项目,专款必须专用。陆叔成功申请到3万元/年的国家科研经费,这笔钱主要用于科研基地的基础建设。除此之外,他还在众合作者的反对声中每年追加投资科研7万元。

在陆叔等人的经营下,公司实现盈利并让承包者得到每年1万元的分红,也让不少人眼红,承包期满后不少人抢着承包,最后陆叔没拿到承包权。不久,公司陷入无人管理一度瘫痪,大家重回无工资发状态,企业科研基地也无人问津。

种子法出台后,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在湛江设立分公司,聘请陆希声作为地区总经理,统筹当地种子育、繁、推全部项目。由于总公司实行较宽松的管理模式,仅在财务上对湛江分公司进行监督,其他一切事项由陆希声掌握,陆叔如鱼得水。他果断重新投资科研,并提出“有品种才有业务”的思想,培育出不少优良品种,如中9优288、龙优665、龙优673、华优665等,累计推广面积共计超过1000万亩。

2006年国企统一改制,有不少老板想接手广东省杂优中心湛江分公司,陆叔提出企业必须保留和持续投入科研的要求,最终被认同,成为现在的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繁衍:构建企业育种体系

陆叔在1980年代就意识到种质资源的宝贵之处,并开始收集各种水稻材料。特别是国家对植物新品种有了明文法律法规,让他肯定新优品种的发展前景,构建育种体系的想法也就变得强烈。

体系的要素是人才和基地。通过多年构建,才有目前湖光育种基地。陆叔说,特别是水利、围墙等基础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更需要一定的工建时间,无法一蹴而就,“没有计划和积累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这些硬件,科研难以顺畅进行。基地很多设施简单实用,上面留下岁月和风雨的痕迹虽十分明显,仍坚挺耐用,可看出选材者当初挑选材料的出发点和理念。

选用人才,陆叔的要求是必须能泡在田头的人。经过几年的筛选,源泰的育种团队已初具规模,发展相对健康。一个成熟的体系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缺失而丧失战斗力。陆叔说,他参不参与科研对选育工作都没有影响,新优品种照样出。

在品种筛选田里,一个个待市场检验品种挂着金黄的稻穗,它们蕴涵着育种家的艰辛汗水,更承载着民间育种家被市场认可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