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抗药性上升亟待优化防治策略
本报讯 (记者 蒋善军)近日,记者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获悉,2013年,通过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广东等19个省(区)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等水稻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水稻主要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性水平显著上升,亟待优化防治策略,加强科学用药,抓好技术指导,开展统防统治,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据了解,水稻褐飞虱、二化螟抗药性令人堪忧。在南方水稻主产省设置28个监测点,监测褐飞虱对噻嗪酮、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抗药性,监测二化螟对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抗药性。结果显示,监测的绝大部分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都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其中广西永福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倍数最高,达到1287倍,广东雷州种群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最高,达到711倍;对吡蚜酮、噻虫嗪处于中等水平抗性,特别是8~9月份采集的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噻虫嗪抗性倍数都已达到30倍以上。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大部分地区供试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等有机磷类药剂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为减缓害虫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治效果,专家们建议,鉴于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要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根据抗性监测结果,要严格限制吡蚜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以防止抗性持续上升,导致在褐飞虱防治上的失控;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抗药性水平上升明显,大部分地区已达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时停止使用吡虫啉、噻嗪酮防治褐飞虱。在二化螟防控中,已产生抗性地区注意限制双酰胺类、沙蚕毒素类、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使用次数,遏制其抗药性快速上升势头;继续暂停使用三唑磷防治二化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