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3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侯向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及其管理对策研究”通过了结题验收。


侯向阳研究员做项目结题验收汇报

据侯向阳介绍,该项目于2009年批准立项,2010年正式启动,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领域的重点项目。40多名科研人员围绕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北方草原区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等问题,从区域、县域和牧户等多层次入手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
科研人员分析了近50年的高密度气象资料、遥感和植被监测数据以及百年树木年轮,结果表明北方草原区总体呈“暖旱化”趋势,在趋旱气候影响下草地生产力持续降低,荒漠草原自然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最为敏感脆弱,随着资源生态条件的好转,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相对较低。近3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呈明显降低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同自然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格局相似,分布于荒漠草原的旗县脆弱性明显高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牧户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受体和最积极的应对者,虽然从数据分析来看温度变化较降雨变化更显著,但是牧民对气候变化多认知为“降雨明显减少”,这种偏差应归因于“草地退化主要是降雨减少所致”的牧民认知模式与感知结果。研究还首次提出了牧户“心理载畜率”概念,它是牧民对草地可承载家畜数量的经验判断,影响着草畜平衡的宏观调控,且不容易改变。在大量数据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应该不断增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引导和鼓励牧民提高饲草料储备,加大国家和地方对草地的直接投入,科学引导牧户分布式、自适应式和合作式主动减畜,制定出较为全面系统和完备的中长期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与建议。


目前,科研人员先后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草地学报(澳大利亚)》(The Rangeland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草业学报》、《地理研究》、《应用生态学报》、《中国草地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3篇,在科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3部,培养了一批重要学术骨干,提高了团队的基础研究水平,扩大了草原所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通讯员 戴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