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种业:沧海破浪的民族种业航母

近年来,随着种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外国种业公司借助转基因技术、资本优势大举进入国内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给民族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国人莫不“心急如焚”。

外国资本大举“入侵”,民族种业诚处危急存亡之秋。2003年成立于河西走廊的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谷种业)创立10年来以做“为农民服务”的育种专家、生产专家和服务专家为使命,以“做一家受人尊重的种子企业,科研领先、发展稳健”为经营理念,为民族玉米种业和粮食增产做出突出贡献,为创立民族种业品牌、抗衡跨国种业巨头做出不懈努力,正力争成为民族种业航母。

据悉,五谷种业是一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为核心业务,集生物技术和玉米新品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即 “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在西南、西北、东北、华北4大玉米主产区选育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品种的民营企业。公司商标“甘优”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董事长李世晓先生被誉为中国玉米育种界新一代“四大育种家”、“甘肃的袁隆平”。五谷种业在发展中坚持自立自强、创业创新、科学发展、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情系三农、诚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被业内人凝炼为“五谷精神”。

种业困局 危及舌尖上的安全

在我国,玉米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2%和25%,我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玉米种植和消费国。自20世纪80年末以来,包括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在内的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一些进口种子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国内高端种子市场的50%以上。大豆,几乎全部使用国外的洋种子;玉米,先锋公司的先玉355占据东北三省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种业之舟,已频频越过“吃水线”。长此以往,玉米将重蹈大豆覆辙。

然而,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种子企业体系起步较晚,比国外种子企业体系迟100年以上。直到2002年,我国《种子法》才颁布,颁布以后,种业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系,存在“四大不足和缺陷”:首先,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多(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有6000多家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其次,种子的生产和市场营销的次序欠缺规范化运作,同质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再次,种子企业热情很高,但同时盲目性也很强。盲目生产种子、产能过剩,造成库存过多,面临着一些老品种种性退化、丰产性和抗病性丧失的问题,意味着库存种子价值的丧失。因此,大量的库存也会造成很大的亏损局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中国种业在品种多样性、高产稳产、区域适应性方面明显不足。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中国种子业的现状让人忧虑,危及“舌尖上的安全”。利用中国种业存在的不足,大豆、玉米等洋种子趁势进入了中国的种业领域。在北方,玉米、大豆种子现在基本上是外国品种“当家”,尤其是美国产的种子产量高、抗病害能力强。但是用他们的种子就得用他们的农药,化肥,否则这个种子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这等于他们通过一粒种子,就控制了我们玉米种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过程。种子是农业之母,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如果中国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中国农业因种子失声,没有话语权,中国农业的“脖子”就会被人掐住,中国农业就会受制于人。2013年,我国大量退货美国转基因玉米、美国黄金玉米致使部分地区玉米颗粒无收,再度凸显了种业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玉米当仁不让地成为种子中的焦点。

五谷种业 沧海横流中破浪勇进

沧海横流,民族种业处于危急时刻。面对气势汹汹的“外资大鳄”,五谷种业破浪勇进,致力创立民族玉米种业品牌,敢于同跨国种业巨头抗衡和竞争,为保障我国玉米种业和粮食安全尽心尽力。

1989年,满怀着遗传育种专业梦想的李世晓,走出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门。李世晓深知种业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深知中国种业与国际同行的巨大差距。为了梦想,他毅然放弃农科院的铁饭碗,下海创业,创办了五谷种业。20多年后,李世晓成为国内种子行业公认的玉米育种专家,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甘肃的袁隆平”。

在培养种子研发团队,精心培养选拔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李世晓上东北、下海南、闯中原,广泛引进业内知名人士、农业专家、管理专家和销售精英加盟五谷,在艰苦广阔的田野里磨练干部,在平凡、重复的实验中创新理论,组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是五谷种业的核心任务,高起点、大视野,建立科学有序的研发体系。大量聚合、优化种质资源,采用世界先进的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出大量的自交系,同时缩短选育时间,加快选育进程。2012年12月,五谷种业自主研发育成的玉米新品种“五谷704”,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五谷704”通过国家审定,对提升国内种业竞争实力和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五谷704”,这是五谷人在成功选育了五谷702、五谷1790、五谷8609、五谷玉68、五谷3861、五谷198、五谷黑珍珠、黄糯早夏、甘优981等10多个具有爆发潜力的玉米种子新品种,已向农业部申请20个玉米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为我们奉献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玉米新品种。

在质量和过程管理方面,通过严格过程管理措施,不断改进设备和生产方法,五谷种业生产的玉米杂交种纯度由96%提高到97%—98%,农户的种子田每亩收入达2600元—3000元,比大田玉米增收500元。五谷种业严把种子质量关,以国家种子质量标准为行业标准,从而确保了发向市场的全部是优质玉米种子。

五谷人坚持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育种流程和简洁、实用、高效的品种评价体系,组建提炼出了核心材料群,形成了公司的核心杂优模式路径,确保了新品种的竞争优势。在新品种推广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选用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并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土壤状况和灌溉方法,制定不同的种植方案,确保种植户丰产增收。

十年筑基,艰苦辉煌。创立10年来,五谷种业依托具有天然优势的甘肃河西制种基地,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玉米种子加工生产线,已向农业部申请20个玉米品种及自交系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全国4大玉米产区及海南建立了5个共500亩科研基地,形成布局全国玉米产主区的科研体系和试验格局,与中国农大、天津农科院等十几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的同时,公司特别注重销售团队的发展,已建立三大销售中心,销售终端布局各玉米主产区,经营的品种10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国共有区域独家代理商240多家。经过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已达14个,审定区域分布在东北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华北西北主产区的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西南主产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10个省份,以五谷704、五谷1790为代表的5个新品种推广应用近200万亩,带动1.5万农户制种,累计为制种农户增收9000多万元。

着眼未来 力争成为民族种业航母

据悉,已公布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重粮食安全,至此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公开强调“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另外,受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委托,拟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牵头成立种子安全基金、食品安全基金,专门支持现代农业和食品制造业发展。甘肃省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对具有育种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有了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民族种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而五谷种业作为行业佼佼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逐渐成长为民族种业航母。

着眼未来,五谷种业司制订了今后5年和10年规划,预计到2017年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将达到18个,其中5个要具有一流的竞争力,种子销售总量要达到2100万公斤。为此,五谷种业将乘着国家扶持种子产业的政策东风,进一步扩充种质资源,完善现有五大科研育种基地和第二核心制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示范基地,并在国外建立跨国科研基地,扩建种子加工厂,形成5万亩玉米制种果穗烘干加工能力。五谷种业还将不断扩大东北、西南、黄淮海三个销售中心,争取三年内销售区域覆盖14个省。并尝试与当地种子经销商建立五谷销售联盟,形成在全国层面与最有竞争力的种子公司展开竞争的格局,努力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供种的主力军。未来10年,则要完成产业整合,成为民族种业航母,形成具备与跨国大公司在我国粮食种子市场竞争的格局,并使种子业务走出国门。

创立10年,五谷种业所受赞誉颇多。曾被甘肃省质量检验协会和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授予“全省种子专项检验质量信得过单位”,2007年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抽查中,被抽检的种子全部合格。2010年农业部抽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玉米新品种“五谷702”,质量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由于企业资产优良,运营健康,2010年成为兰州银行“AAA”级信用单位,2011年获得兰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

经过10多年的艰苦筑基,五谷种业已进入到发展的腾飞时期,有朝一日终将站在全国种业发展的最前沿,引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方向,为振兴民族种业、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