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企换证后如何适应新环境
种子行业一系列新政中,给行业带来震动的要数2011年9月25日正式实施《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执行至今刚好两年。
大部分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纠结,不得不对公司发展重新定位。及格线以下的大都经历了质疑政策、钻空子,最后拿出跨过新门槛的方案。传说"只要想拿证,没有拿不到的",可见限制企业的不是"证"本身,而是新政下投入增加、运营成本大增,以及企业的发展定位、市场运作等现实问题。
这一轮新政的目的是打造民族种业航母,种子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只需要不多的大型种企即可,政策资源必须投放到有发展潜力的种企上,才能让它们尽快发展壮大。
政府资源的吸引
新政的目的是打造民族种业航母,种子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只需要不多的大型种企即可,那么政策资源必须投放到有发展潜力的种企上才能让它们尽快发展壮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是惊人的,各项资源的集中供应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梦寐以求的,最直接的就是经费的投入。
在旧《办法》时代,广西有八家省级发证的双杂种子企业,政策的沐浴直接惠及八家企业。新《办法》要求下,自然就是跨过新门槛的、注册资金在3000万以上的种子企业是潜力企业。而广西亚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广西种业界公认的实力靠前的种企,但因为经营许可证还未到期并没有更换新证,今年便没有享受到广西区对种企的项目资金扶持。
广东有种企正是看中这样的资源,想尽快拿到新证以抢得政策资源。但是,跨过新门槛后企业的开销也会变大,这让企业十分忐忑。有种企老总直言,"即使是以前要求的硬件我也没有完全利用上,新证对仪器设备的要求更高,买回来就是给管理部门看的。"据了解,之前广东种子协会表示过本省种企的规划是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仅剩两家省级发证企业,而最近广东种子管理总站对省内有代表性企业进行约谈或者发函,探讨今后的政策该如何落地。
向管理部门秀肌肉是不少企业近几年一个重要内容,接待部级、省级领导成了大型种企的重要日程。种业达人刘石在博客中写到,种业市场上计划经济和行政主导的色彩依然浓厚,认为企业在短期内追求到的资源支持,未能进行有效率的消化和利用,最后还是不能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稳定的立足空间。他预测,种业公司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成功者很光鲜,失败者很悲催。
要成为大田种企?
9月2日,中国种子协会发布了《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认定结果公告》,认定了56家种子企业作为"2013年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有效期至2016年9月。广东作为传统的蔬菜种子强省只有2家企业上榜,而这两家种企都是经营大田作物种子业务。
一直以来,主要农作物和非主要农作物有着一条无形的界限,无论是在贸易方面和行政管理方面都是两种渠道和两套系统。
以前,蔬菜企业仅仅面对市场即可,无需理会品种审定相关事宜,可谓是闷声发财。现在,蔬菜种企也嗅到了政策资源的香味,慢慢将业务拓展到甜玉米和普通玉米领域,或加快品种审定秀研发实力,以赢取政策支持。
主要农作物涉及到国计民生问题,而且推广面积大,管理部门需要双杂种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它们也被认为是较为"靠谱"的种企。那么,今后种业格局是否会向这个方向发生转变,还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