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种企在中国:鲨鱼还是鲶鱼?
农财宝典,2013-2-7
跨国种业巨头吞噬农民血汗钱、危及粮食安全?还是激活国内企业提高实力?
外企赚高额利润
8月25日,《中国日报》援引一位未具名政府官员的话称,中国可能将允许外资控股国内的种子合资企业,国家商务部和农业部正在对此进行调研,引发一轮种业对外资开禁的热议。
外资与我国种业发生交集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高峰密集期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
山东寿光成为外资种企的“集散地”,继1998年瑞士先正达最早进驻, 荷兰瑞克斯旺、美国圣尼斯、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纽内姆、荷兰安莎等种业巨头纷纷布局,辐射全国。
在山东寿光种植多年大棚蔬菜的董纪元,对国内外品种差别深有体会, 以番茄品种为例,种子价格相差十多倍,抗性强,外观品质好,亩产能提高30%。有着同样用户体验的其他农户也都大多选择了国外品种。目前在寿光, 番茄国外品种均占到80%以上,国外甜椒品种占到约90%以上,进口无刺黄瓜品种占90%以上。
“外资企业有‘鲶鱼效应’带来跨国企业理念先进,拥有优良品种和技术,有样板在身边可以学习。”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表示。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35家跨国种业在农业部注册登记,其中经营玉米的有5家企业,经营棉花的有2家企业,其余的28家经营蔬菜和花卉。
在广州市蔡远种子店负责人蔡耀锦看来,就怕外资企业不把好品种拿到中国来,“进来了,国内企业和育种家才能拓开眼界,再模仿、超越。”
然而,外资的确给国内种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马淑萍分析,一是挤占市场,目前国外品种甜菜占市场总量的95%,向日葵占60%,设施蔬菜品种占60%以上,玉米占9%;二是赚取利润,
以杜邦先锋为例,赚取了玉米市场40% 的利润;三是资源流失,“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导致国内创新萎缩,比如甜菜多年没有新品种出现,而有的作物品种明显有这样的趋势。”
深圳市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萌认为,外资进入限制了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从上市公司登海种业、敦煌种业业绩便可看出,2010年业绩与外资合资成立登海先锋贡献达85%。
外资巨头有野心
十年来,外资种企在我国小试牛刀后,进攻路线会更加明确。马淑萍表示,作物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扩展,投资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布局由城市郊区向主产区推进。
业内人士分析,外资进入我国种业的三种形式包括,合资,比如登海先锋、敦煌先锋;贸易方式,以寿光蔬菜为例,外资企业示范好了,国内经销商代理销售;三是合作研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或合作项目,外资出钱获取研究成果。
种种迹象表明,跨国巨头似乎有着鲨鱼极具攻击性的一面,野心不小。
在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德华看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战略是,收集我国的品种资源后,改变创新品种,占领中国市场,提高种子价格。“进口种子一开始可能不贵,但一旦占领市场将会变得非常昂贵。”
“起初没那么大野心。”有着多年跨国企业工作经验的原隆平高科总裁刘石表示,但随着试水成功,自信心会膨胀的。而一旦话语权增大,市场占有率大增,会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垄断。比如ABCD四大粮商,起初没有想着垄断,没有政治野心,但到了一定程度上,根据经济规律、利益驱使,不得不这么做。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外合资种子公司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处境,企业实际上都是由外资操控,名义上是中方控股,但核心技术、高层管理权力等全都掌握在外资手中。
正因为外资没有在中国独立经营的权利,与中方合资,便成为其在中国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成为研发育种能力低下的中资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方在合资公司中占有51%以上的股份,但由于外方的育种技术和品种权都没有进入合资企业, 中方并无实际控制权,合资公司实际成了外资公司的销售部门。正因此,如何从“规矩”上改变这种现状,让中方合理合法学习到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才是开放真正的目的。
何时全面开禁?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查询我国对外商投资种业的政策变化,发现早期我国种业市场是全面放开的,后期才趋严。1995年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所有作物种业列入“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对粮油、蔬菜和花卉种子区分对待是从1997年开始,“糖料、果树、蔬菜、花卉、牧草等农作物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依然列在“鼓励类”,而“粮食、棉花、油料种子开发生产”被列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成立合资公司必须由中方控股或占主导地位。
“对外资完全放开,国内种子企业招架不住啊。”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认为。
据悉,《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下称《规划》) 目前已编制完成。其中有关外资的部分明确规定,5年乃至10年之内,中国仍然坚持只允许外资种子企业以参股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生产运营,且该类企业的外资持股比例必须低于50%。除此之外, 即将公布的“ 2 0 1 1 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资并购中国种子企业的安全审查要求将更加严格, 对外资在中国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也将严格规范。
何时能全面开禁?刘石表示,全面开放是应该的,但需要节奏,这得看国内种企的发展程度。张世煌假设,如果国内企业长时间不能扶持起来,政府不可能一味限制保护,“其实只允许一两家外资企业进来正是我们担心的,但进来多了,竞争环境同样存在,就没什么好怕的。”
其实,不论是有限制开放,还是完全放开,最重要的是外资需要把核心技术拿进来,政府应该规范其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而且研发中心也应该由合资企业双方“共同管理”。
“面临外企冲击,我们要懂得如何控制局面,要运用政治智慧,既不能限制外资企业发展,同时又要做强国内企业。”刘石表示,国内产业要有这种雄心壮志,而且这种雄心不是体现在炒作产品,或者用在上市、向政府要政策扶持上。现在国内这种急功近利的东西太多了一些,真正想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做成一个品牌,这样的人并不多。(李晓芬,易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