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急需新思路生态用肥引广泛关注
3月2日,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主办、《中国农技推广》杂志社协办以及绵竹市翠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型联盟应用与推广联盟共同支持的“2014中国土壤生态用肥论坛暨镉污染治理施肥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翟勇以及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总编辑曾峰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大学杨忠芳教授、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马义兵、李俊,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环境保护处处长毕海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南开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翠苹、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鲍荣华等专家参加了研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田有国处长、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吴江共同主持会议。来自绵竹市翠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韩哲旭和谢雪明、周方平等参加会议。
会议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举办,意义重大。会议以“聚焦生态施肥战略、拓展肥料研发思路”为主题,从耕地土壤污染整体情况到肥料企业土壤污染防治肥料产品研发,再到土壤镉污染治理产品的试验示范推广研讨,对于土壤生态施肥和土壤镉污染防治的法规、政策、技术、产品、社会舆论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拓展了通过施肥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思路。
中国农资传媒在2013年“首届中国土壤生态用肥论坛”倡导“施肥以土壤需求、生态健康为准则”的基础上,从舆论上引导行业“由增产施肥、经济施肥向生态施肥转变”。
此次会议得到了新华社、《中国农技推广》、农民日报等媒体和中国化肥信息网、191农资人、灌溉网等网站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会议期间几家媒体共同倡议,媒体“曝光”应该防止过犹不及,防止断章取义,防止夸大污染状况和夸大防治效果,呼吁媒体增强责任感,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此外,会议重点提出从土壤生态修复、引导生态施肥的方面入手,着眼于发挥包括肥料在内的所有产品和技术措施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生态施肥理念的深入发展。
土壤修复要注重区分源头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耕地土壤质量,提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日前,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提出,“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做好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工作,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区。”对此,翟勇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土壤污染防治法”列为全国人大一类立法项目,并准备展开对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调研。
对于如何展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并逐步立法,与会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专家一致认为,土壤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分析污染的成因,根据源头进行针对性的修复。杨忠芳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查情况时表示:“土壤的修复应该因污染成因、重金属形态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不能一概而论。”她举例分析,例如一些地方的重金属含量严格受地质背景影响;一些地方大气污染是造成土壤中大面积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一些地方重金属污染严重,经调查发现是畜禽养殖的废弃物中含有重金属,排入河水引起河道口的土壤污染。对此,她表示,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土壤污染及其成因的调查,建议在“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工作中做出全面考虑。
从立法角度讲,应具备完善的土壤污染标准。目前我国实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1995年颁布的国标,适用于农田、蔬菜地、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但对其他土壤利用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不太适用。杨忠芳认为,现行标准无论从土地用途的区分还是所包含重金属的种类数量都应进一步细化、改进,立法才有合理的依据。对于标准的制定,毕海滨提出了另一个思路。他表示,法律的落脚点不一定在土壤的标准上,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可以落实在最终产品上。重金属从土壤、水、大气中到动物和植物中,会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农产品作为整个链条的最终出口,可以在这个环节制定标准。
土壤修复要有技术支撑。土壤修复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土壤的修复除理论合理利用外,更重要的是有具体技术支撑。
翟勇表示:“从农业生产角度,政府希望找到成本最低的、治理最有效的修复办法”。毕海滨也非常赞同,他介绍了目前我国可能使用的土壤修复技术,修复成本从每亩1000元至20万元不等,对此,他认为成本是考虑技术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急需建立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建立生态施肥理念、启动土壤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会上,领导、专家从立法层面确立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式和思路以及如何引导行业向生态施肥方式转变进行了研讨。特别是针对正确定位农业面源污染、生产健康农产品如何从肥料把关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新思路。
李荣从农业全面保障方面提出了3点思路。第一,要从食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的立法。不仅仅局限于耕地污染防治的立法,而是从更高层面上,从耕地质量的保护要进行立法。这里最主要的就是要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的监控。第二,要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研究。建议以食品污染这样最终的指标来倒推耕地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指标。第三,加快成熟治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要把农民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维护耕地质量的积极性建立起来,要千方百计建立维护耕地质量的激励机制。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农资企业把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目光投向微生物。据介绍,微生物修复是减少重金属被植物吸收转化进而进入食物链的生态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李俊针对微生物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长期以来微生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专家发现土壤污染,包括病害等很多问题都跟微生物有关,要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微生物参与。
然而,微生物种类太多了,功能也很多,比如说固氮、磷、钾都可以通过微生物转化、活化,秸秆的生产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分解,因此微生物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生态肥料技术引发关注
近年来,随着传统化肥施用过量、耕地土壤质量不高,维护耕地质量不仅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一些农资企业也纷纷投入生态用肥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也在积极关注。在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的问题后,业内人士更是目标明确、信心十足。
此次会上,一种成本低、兼顾增产和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功能的生物肥料引起人们的兴趣,绵竹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韩哲旭、谢雪明专门向与会领导、专家汇报了自行研发的治理土壤镉污染的功能性生物肥料,领导、专家针对他们的研发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很多指导性意见。
韩哲旭介绍说,在绵竹市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他们研发了一种复合型肥料,在治理土壤同时,对于种植的玉米、水稻实施叶面喷施,效果很好,且成本低廉,一亩大约投入300多元。通过微生物修复,能够减少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增加有机结合态,减少水溶态,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植物吸收转化进而进入食物链的生态风险。
绵竹市翠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给农民做产品,也教农民自己制作这个肥料。通过在德阳绵竹市做对比试验,插秧7天以后撒上,常规用肥减少20%—30%,水稻成熟后检测,对比在镉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的结果,使用菌肥处理比使用化肥处理,对于镉污染处理调节效果明显。他们希望行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扶持,通过大家的认证来检验肥料的实际效果。
会上,领导和专家提出,目前国家启动土壤修复项目后,急需科研院所以及基层部门献策献计,提供技术支持,在科学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和产品,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全面展开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工作。
专家观点:
防治土壤污染需要科学手段
中华合作时报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曾峰:
农资界过去提倡生态用肥、平衡施肥、科学施肥,现在应该说已经不能满足土壤环境的需要,除了科学施肥以外,还要通过合理的手段,降低肥料对土壤的污染,包括环境的污染,中国农资传媒希望能够起到这样一个平台的作用。
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环境保护处处长毕海滨: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单纯从农业措施比较困难,必须结合土壤的治理方法。对土壤的破坏程度、影响污染的标准要辩证的看待。在制定标准方面,首先要考虑产品标准,在产品基础之上再考虑土壤标准。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教授翟勇:
因为没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法律等于白有,再一个,从资金的支撑,因为土壤治理,无论从科学研发还是应用,都要很多资金,所以我们也要考虑这些社会成本、发展状况,如何用更好的经济技术手段来保证国家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效实施。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李俊: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要很好地解决土壤污染、重茬、病害等问题,必须要微生物参与。但国际上还缺乏对分解、转化重金属的系统研究,目前还不清楚应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没有把它作为单独的一个产品、一个品种,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技术还有待研究。
因地制宜合理修复土壤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
土壤污染的治理和防治有几方面工作要做,第一,要调查清楚土壤污染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第二,多部门应联合起来堵住污染源头;第三,可以采取彻底的修复治理、钝化治理,以及适应性种植治理等不同的方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
土壤污染的治理和防治有几方面工作要做,第一,要调查清楚土壤污染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第二,多部门应联合起来堵住污染源头;第三,可以采取彻底的修复治理、钝化治理,以及适应性种植治理等不同的方法。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马义兵:
我们不应提及面源污染就指向氮、磷,重金属也属于面源污染,也需要治理。轻度污染的农田要讲究安全利用,中度污染采用种植结构调整,重度污染都不能种植,目前对于分类治理方式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应当齐抓共管。
综合考虑开展土壤修复工作
南开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翠苹:
开发一种新的生物制剂,修复作用不但要看到污染物数据的下降,在农作物中要特别关注对于生态和土壤的影响,微生物的结构有什么变化,应该进行系统的评价。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鲍荣华:
在矿业开发环节和工业生产加工环节控制,应该作为一个主要方面,作为源头控制。政府和企业应重视尾矿处理和三废排放,不能随意向河流里排放,企业要负起社会责任。
深圳芭田总农艺师段继贤:
土壤污染应从肥料的源头抓起,严格规范。
第二,企业应当关注如何防止土壤对农产品造成危害,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重金属对农产品的危害。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
土壤重金属污染只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土壤退化包括很多方面:酸化、板结、重金属污染、养分不平衡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土壤修复工作时,将其放在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里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