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研究成功小麦赤霉病治理关键技术

科技日报,2013-02-04

1月18日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凭借着保障重要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水稻、小麦和油菜就是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重要粮油作物。但水稻恶苗病、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等重大流行性真菌病害一直以来危害着水稻、小麦和油菜的生产。特别是小麦赤霉病近年来的多次大规模暴发更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不仅在一般年份可造成5%—15%、流行年份造成20%—50%以上的严重减产,而且感病小麦出粉率低、面筋含量少,更为严重的是感病小麦含有镰刀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会危害人畜健康,导致小麦失去食用和饲用价值。小麦赤霉病主要分布于世界温暖湿润和半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小麦种植区,我国江淮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南冬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常常出现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危害。

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的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高效、低毒、无公害选择性杀菌剂,一直以来广泛应用于这些真菌病害防治。然而,这些杀菌剂使用不久,许多国家就发生了抗药性病害突发性流行事件,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导致人们增加农药用量和盲目混用,进一步造成药害、残留等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重大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及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连续20多年深入田间展开调查研究,探明了水稻恶苗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群体发展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发现抗药性病菌发展成优势群体是我国局部地区多菌灵防治失败、病害再猖獗的原因。成功发现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基因β2-微管蛋白基因,报道了国际上历经40年未能探明的赤霉病菌抗药性特殊机制。为建立抗药性高通量检测技术,实现抗药性早期预警和研发抗药性高效治理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获奖项目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和地方标准1项,研发并获国家登记的8个新产品/品种累计应用5.1亿亩次,挽回粮油损失1645万吨,增加社会效益128亿元,其中近三年增收31.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