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学家朱培坤杂交豌豆-玉米技术再获突破



豌豆-玉米被农业部授予新品种权

【深圳商报讯】(记者 潘咏)近一个多星期以来,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朱培坤激动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就在上个月25日,国家农业部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致电朱培坤,授予朱培坤研发的百绿珍玉216(豌豆-玉米216)和百绿珍玉18(豌豆-玉米18)新品种权。加上此前已经授予的百绿珍宝112(水稻-玉米)和百绿珍珠49(小麦-玉米),目前朱培坤已有4个植物染色体杂交品种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新品种权。

新品种可提升营养价值

检测数据显示,豌豆-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为8.81%,苯丙氨酸含量为0.413%,苏氨酸含量为0.256%,异亮氨酸含量为0.327%,各项指标与对照玉米比较分别提高11%、29.9%、28.6%、17.2%。

“由此可见,豌豆-玉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朱培坤表示,一般认为玉米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具有防癌作用;豌豆具有调和脾胃、利肠利尿的功效,还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其中的粗纤维还能预防直肠癌。染色体杂交作物豌豆-玉米可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价值,由于两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同,蛋白质互补性很强,从而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

“这次新品种权的授予通过了专家漫长而严格的验证过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染色体杂交术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种植业起到重要作用。”

“这次豌豆-玉米授予新品种权的成功,经历了六七年时间,关键是豌豆属于双子叶纲豆科植物,而玉米属于单子叶纲禾本科植物,通过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的杂交处理,获得的豌豆-玉米216和豌豆-玉米18,是不是创造出新品种,必须要由国家权威部门进行一系列验证和审查。”朱培坤表示,纲与纲之间的染色体杂交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但是豌豆-玉米的研发成功跨越了纲与纲之间的杂交,“这是人类改造植物杂交技术的重大突破,在这个方面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世界。”朱培坤告诉记者。

记者同时获悉,朱培坤的著作《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已获得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染色体杂交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在采访的过程中,朱培坤反复强调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指示:“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更重要的是,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安全性问题”。朱培坤认为,目前转基因技术在安全性上的争议主要体现为是否影响后代的生殖能力这个问题上,在几代人范围内还无法验证,因此不能轻易批准大面积推广、放开种植;此外转基因粮食不能留种,目前种子主要依靠进口,粮食安全问题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势力的左右;转基因作物会污染生物品种,破坏粮食作物的多样性;转基因技术只能转化一个基因,很难改变多基因调控的性状,而农作物95%以上的经济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

朱培坤表示,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有着重大区别:一是转基因技术往往只能转化一个基因,而染色体杂交技术一次性可向受体细胞导入携带着众多基因的染色体片段。

二是染色体杂交技术使用的多基因都是天然的,使用的载体也是天然的染色体,均来自千万年以来被证明安全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因而是安全的;而转基因技术使用的目标基因是人工构建的,使用的载体DNA不是来自花椰菜花叶病毒就是来自农杆菌,潜在后果不明,这是转基因食品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三是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是由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原创的发明技术,仅仅中国才有,至今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不受国际任何势力的控制。

朱培坤表示,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是深圳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有了这个技术,转基因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迎刃而解。

(原标题:深圳科学家朱培坤 杂交技术再获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