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创新体系悄然撬动民族种业崛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育种企业。

作为农业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010年8月,科技部、农业部与北京市共同启动建设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简称北京农科城),并率先探索建立新型种业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从“良种创制、成果托管、种业交易、良种产业化”四大环节进行大胆创新。

而今,通过北京农科城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种业托管平台、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简称通州种业园)、首都籽种产业联盟建设等系列实践,北京农科城已初步构架起首都特色的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种业托管平台吸引了250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进入,已有近6000个种业科技成果进行登记,20多个玉米、蔬菜新品种成功进行商业化开发,其中多项成果是多年来在研究团队中未能实现商业化的成果。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新型种业体系

首都建设新型种业体系的构想,是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力度,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领重要位置,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入驻科技园区的50多家单位中的90%以上是良种研发企业,近年来这些企业共推出了200多个种子新品种。”通州种业园管委会副总经理赵旭向记者介绍。

入驻通州种业园的不乏有北京德农、金色农华、山东冠丰、法国利马格兰公司以及北大荒(600598股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更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北京市农科院等一批科研单位。截止到2013年底,通州种业园实现总投资28亿元,累计实现全国销售金额约50亿元。同时,通过园区核心示范展示基地以及每年举办的春秋两季新品种展,通州种业园还吸引了国内外1000多家种业企业近一万余个新品种在园区进行示范和展示,其中具有影响力的品种就达到了300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有70个。

北京农科城也积极撬动本地区的龙头企业实现协同创新,致力于农业种业科技领域的前沿攻关。其中“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以作物种子为载体”的新型高科技企业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拥有一支 100 多人的国际水平的优秀研发团队,之中不乏有“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体系是其开展的一种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充分有效利用作物不育基因进行杂交制种的新技术,解决了不育系的稳定性、杂交品种资源的局限性等杂交育种技术中的重大技术瓶颈。此外,前沿实验室还在小麦新一代杂交育种体系、油菜新一代杂交育种体系等领域实现了突破,进一步解决了现有制种技术复杂且成本高等技术瓶颈问题。

目前,北京农科城与81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主导完成了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自主研发的智能农机装备实现产业化推广,累计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达到246万亩。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科技资源汇聚是北京农科城中的亮点之一。北京农科城按照“政府行政协调、投资管理运作”的方式,首创农科城管委会、投资管委会、投资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凝聚了农业领域10个科技创新联盟,聚集了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服务机构,以及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形成了首都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创新格局。

以首都育种创新平台和北京种业创新联盟为基础,北京农科城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目前,已聚集了国家级种质资源40.18万份,居世界第二位;聚集了100多家国家和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聚集了专业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农业科技人员2万余人。

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北京农科城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为依据,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定向委托、招标和自主选题,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资源的共同参与,同时约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权益分配等相关事宜,注重协调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的利益协调关系,探索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配置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种业科研投入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立成果验收登记和托管制度。

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 做大做强种业企业

北京农科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要素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创新,使北京作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

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测序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图谱,京葫芦良种(京葫36号)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我国高端蔬菜品种的格局;选育出“京科968”等系列高产玉米和全国领先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蛋种鸡品种,种鸡规模亚洲第一。

中国农业大学战略与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卢凤君教授认为,北京农科城以高端服务功能、总部经济研发功能、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进行布局,让首都实现了先进科技和现代商业服务业在农业科技园区的集成创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转化。

北京农科城推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德农等5家企业建立的北京农科城玉米品种研发联合体,使“京科968”玉米新品种实现了从60万亩到600万亩的产业化推广,也让京科系列玉米品种推广面积一跃占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推动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科院积极探索种业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成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使“京麦”系列杂交小麦种子走出国门,并在巴基斯坦实现大面积种植和推广,平均每亩增产20%~30%。 (郑金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