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林敏就转基因安全问题答记者问
人民网,2012年3月12号
农业部网站昨日发布题为《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专家林敏就转基因安全问题答记者问》的文章,就转基因安全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研究员林敏。
记者: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争论?
林敏:有两句话,一是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二是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在争论中快速发展,真实反映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国际国内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转基因技术打破天然物种隔离,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可能会存在潜在风险;二是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也不断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并不纯粹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会由此引发许多的社会、经济、政治、甚至宗教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由转基因生物安全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同国家、地区,由于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其采取的安全管理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均通过安全管理,以维护其产业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总体来说,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出口国,以及转基因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会采取较为积极、开放的管理策略,以促进技术应用和出口;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口国,以及技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会采取较为严紧的管理策略,并以此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以维护其产业、贸易利益。
记者:质疑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的一些论据是否站得住脚?
林敏: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1998年起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等事件。这些事件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例如1998年,英国科学家普斯塔个人在电视台(并不是通过学术论文或者通过权威机构)发布了他的实验结果,称用转基因的马铃薯饲喂大鼠可以破坏免疫系统。英国皇家学会针对普斯塔的报告,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评估,最后的结论是,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转基因土豆对大鼠有这样的一些危害。这是第一个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有关的事件,它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全球性的而且到现在依然没有平息还愈演愈烈的转基因生物安全之争。2009年的所谓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大鼠的肾脏、肝脏的实验,指法国卡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的报告。为什么说是所谓的事件?一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做了实验,而只是把孟山都公司3个转基因玉米90天大鼠喂养数据进行统计学重新分析;二是他们的工作受一些极端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他发表的动机和结果的可信性也受到质疑。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小组对这个工作也作了分析,最后在2009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决议,这个决议就说他们论文提供的数据不能支持作者关于转基因玉米对大鼠肾脏、肝脏造成伤害的结论。关于“Mon863喂养对老鼠造成免疫系统影响”的有关报道问题,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的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科学数据均已表明,转基因玉米与传统非转基因玉米具有实质等同性,未发现额外的安全问题,以科学事实否定了其不实传言。国际上数十个国家,长达10余年的安全食用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记者:欧美等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发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林敏: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但由于各国实施了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生具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和农业状况的报告提到一个共识,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可以放心用,并不是像某些人渲染的那么可怕。第二,检测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科学恰当的,包括中国,包括全世界。第三,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而导致的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转基因作物加工食品未发现任何不利影响。
2009年,25个国家种植了1.3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比2008年增长了7%。美国仍然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种植面积为6400万公顷。抗虫和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占据了美国玉米种植面积85%,抗虫转基因棉花占据了美国棉花种植面积90%。美国人的膳食结构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其主食中不仅有水稻,还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除转基因小麦产业化滞后外,玉米、水稻、马铃薯均有转基因品种被美国政府批准种植和食用。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伊朗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商业化种植。加拿大、墨西哥等四国批准了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允许食用。同时,美国批准了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耐草甘膦除草剂小麦品种。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10年4月13日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最新报告《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最具说服力。该报告从农户视角对美国发展转基因作物14年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指出从总体情况来看,与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传统农业相比,转基因技术为美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环境收益和经济收益。
欧盟和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的谨慎态度,更多地是出于其农产品进口国的实际情况,以安全问题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事实上,欧盟及日本相关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近10余年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研究,均未发现与已产业化转基因食品直接相关的安全问题。2009年10月,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按照转基因植物及相关食品和饲料风险评估指导办法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导办法提出的原则,对转基因抗虫和除草剂作物给予了一个权威性的科学意见: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环境影响方面,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一样安全。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使用3种转基因玉米生产食品和饲料,同时决定可以种植转基因土豆Amflora用于生产工业用淀粉和畜牧饲料。
记者:我国如何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林敏: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和实施了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的国家之一,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制定了科学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食用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营养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和致敏性评价等内容。营养学评价主要检测转基因作物在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水分、灰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方面,与非转基因作物是否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毒理学评价分别通过转基因作物表达的蛋白和转基因作物开展动物试验,如:大鼠90天喂养试验、短期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三代繁殖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是否有不良影响。致敏性评价方面通过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开展蛋白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确保转基因作物表达的蛋白食用安全性。
记者:转基因食品是否“绝对安全”或“零风险”?
林敏:要知道,风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便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传统食品,以及不少药品,也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绝对没有风险,绝对安全。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把牛奶、鸡蛋、鱼、甲壳类(虾、蟹、龙虾)、花生、大豆、核果类(杏、板栗、腰果等)及小麦等8类食物列为常见过敏食物,因为尽管多数人吃了没事,一部分人吃了也还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零风险”的说法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这样的食品也是不存在的。第二,风险不等于现实存在的危险。如其它科学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但实践证明,通过规范管理、科学评价、严格检测和深入研究,完全可以预测、消除和防范各种风险。实际上,正是采取了以上措施,才保证了今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作法是:对于经过严格试验和长期实践证明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应当及时推广应用,让它促进农业发展,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