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院士:生物种业突围须靠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报,2013-1-29
■本报记者 张巧玲 实习生 姜天海
北京鸭曾是全球白色大型鸭子的“祖先”,但如今我国85%的肉鸭市场被北京鸭的后代——英国的樱桃谷鸭占据。颇具名气的北京烤鸭和南京板鸭,其99.9%的原料都来自樱桃谷鸭。
近日,在京举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借英国樱桃谷鸭的例子强调说,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凭借科技、资本等优势,对我国已形成包围之势,我国生物种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相对于传统种业,生物种业是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和胚胎工程育种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动植物育种领域,培育一大批性能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并围绕这些新品种的培育、生产和推广而形成的新兴产业。目前,全球作物种业市场规模达370亿美元,其中生物种业占35%。据估计,到2020年,生物种业将占到50%以上。
李宁表示,我国生物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值得关注。目前,全球十大种子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像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品种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品种。同时,我国畜禽养殖对进口品种的依赖性居高不下,例如我国的肉鸡品种进口比重达到100%,肉鸭为90%、奶牛为85%、种猪为80%、蛋鸡为70%。
不仅如此,近期国际寡头更是加速对中国动物种业的掌控。美国PIC种猪公司在中国布局了60多个种猪扩繁场,出栏种猪数量是国内前15个种猪企业出栏数量的总和。
“与国外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业企业存在规模小、多、散,缺乏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问题。”李宁认为。
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农作物种子企业近900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3000万元的不到100家,真正具有品种研发能力的不过50家。2011年,我国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资质的各类种畜禽场达14600多家,但具有品种培育能力的企业不到50家。
与此同时,2011年,我国种业收入上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4家,种业收入总和为77.8亿元,不到201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6。而且,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仅为销售额的2%~3%,美国杜邦、孟山都等公司的研发投入则占到销售额的10%以上。
此外,我国种业企业长期处于低端市场,养殖的猪、牛、禽等主要是引进品种。国外企业占据了生物种业的上游,利润率最高。国内企业虽然市场大,但始终处于产业下游。
不过,在李宁看来,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种业市场之一,具备加速发展生物种业的科技基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动植物遗传资源基础等优势。而且,近年来,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加速了产业的重新洗牌。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杂种优势育种体系等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撑了产业的飞速发展。
为此,李宁建议,我国应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出台加快动植物种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启动“国家动植物育种工程技术创新计划”和“国家动植物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计划”,全面强化我国的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加快种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育我国生物种业大型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