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变油”在武汉首次实现 3吨秸秆可炼一吨油

中国质量报,2013-01-25

1月20日,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以下简称阳光凯迪)生产基地,3吨柴草和秸秆在10分钟便炼出1吨生物燃油,在国内首次实现“柴变油”。

该公司的干料棚内堆码着干木屑,含水率低于15%。一台大铲车将干木屑“喂”进投料口,由传送带送到汽化塔,分解为碳、氢气体后,被送到椭圆形的大储存器进行稳定,最后经管道送到48米高的合成塔,通过催化形成与燃油相似的碳氢化合物。

记者看到,从投料到出油的过程不超过10分钟,这种生物燃油很像自来水,但显得较黏稠,化学气味也比普通的汽油、柴油要轻些。据工作人员透露,油内含有3种成分,50%为生物柴油、50%为生物航空油和生物汽油。工作人员用生物燃油点燃火把,顿时升起一股白烟,气味类似烧枯的树叶。

“飞机、汽车的发动机不需改型,即可使用这种燃油,燃烧后二氧化碳零排放。”阳光凯迪董事长陈义龙介绍,“这个示范基地每年可产生物质燃料1万吨,日均生产30多吨”。同时,由于生物燃油不含重金属、硫、磷、砷等杂质,经飞机或汽车发动机燃烧后,可达到“零排放”。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农林废弃物约12亿吨,除少量成为农户能源和加工业材料外,约8亿吨在田间被焚烧或腐烂。按照阳光凯迪每生产1吨生物燃油需消耗枝丫柴3吨或农业秸秆4.3吨来计算,如果集齐我国农林废弃物,用“柴变油”方式产出生物燃油,年产量可达近两亿吨。

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约2.71亿吨,同比增长6.8%,约占我国原油消耗量的57%。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柴变油”普及,我国石油制品或将陆续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由麦秆、草、木材等农林废弃物转化成的燃油被称作“第二代生物燃料”,是当前各国研究重点,也是各国都在争抢的高地。此前,利用玉米等粮食作物转化成的燃油被称作“第一代生物燃料”。经过8年多研发,阳光凯迪现已建成投产万吨级的商业化示范项目,并产出3种生物燃油——生物质轻质油、生物质蜡油、生物质柴油。

对此,陈义龙表示,阳光凯迪从2008年开始研发“柴变油”技术,购买了66.6多万公顷经济林的经营权。至今,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发明和申报专利超过200项,其掌握的“柴变油”技术至少领先发达国家10年以上。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认为,由于欧美目前尚未树立技术壁垒,阳光凯迪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掌握了尖端技术,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引领潮流的机会。

生产1吨生物燃油,农民可赚3000元。日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官员表示,有意与阳光凯迪联手,设立农村扶贫项目。该机构战略合作关系处项目官员王亚琳在凯迪考察后表示,希望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双方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扶贫项目,支持农村发展。目前,阳光凯迪在全国300多个资源大县推进林地流转,建设核心示范基地,通过技术、资本和管理的投入,带动农民参与到能源林基地建设。

在这家公司,用非粮生物质生产燃料,成本中的52.6%是原材料费用,也就是每生产1吨液体燃料就有3000元是转移支付给了农民。另外,“柴变油”现在的成本均价在6000元/吨,产品品质比普通油要好。经检测,同标号生物柴油热值可达1万多千卡/千克,相当于同样加1箱油,汽车可以多跑10%的路程。  (杨 菁 康 鹏 记者陈铁)

20日,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公司研制的全球首条“柴禾变油”(非粮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在武汉光谷投产,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生物能源领域研发出全球领先技术(详见21日《楚天金报》)。这条利好消息,无疑为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工业用电价格不断上涨,拉闸限电已成家常便饭,成为工业增长的一大障碍;汽车保有量逐年高速猛增,其结果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还有就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上升……能源问题正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替代战略,对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消除不安全因素,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悉,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生物质能源替代战略,《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提出了明确目标。目前,中国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非粮原料资源潜力很大,而且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如用秸秆制酒精的生物酶等,早已有了突破。如今,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公司研制的全球首条“柴禾变油”(非粮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在光谷投产,更进一步证明中国企业在生物能源领域大有一番作为。

从长远看,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资金将来自于生态税或开征基金。当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投入,支持农村生物质能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用能条件。完善支持生物质能利用的财税扶持政策,健全生物质能转化的热力、电力、液体燃料等产品的价格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扶持中小型生物质能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支持分布式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和并网运行的体制机制,以及生物质油品经营机制,为生物质能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有利条件。总之,发展生物质能源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其推广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改委、财政、农业、科技、环保等部门及电力、石化等企业的密切配合,共同协调地推动中国生物质能源替代战略的实施。

意义

经过8年多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阳光凯迪建成投产万吨级的商业化示范项目。董事长陈义龙昨日表示,“柴变油”技术至少领先发达国家10年以上,在研发过程中申报专利超过200项。

记者了解到,由麦秆、草、木材等农林废弃物转化成的燃油被称作“第二代生物燃料”,是当前各国研究重点,也是各国都在争抢的高地。此前,利用玉米等粮食作物转化成的燃油被称作“第一代生物燃料”。

有媒体报道,2005年,美国石油巨头壳牌与德国柯林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生物合成炼油领域合作,试点利用木屑和麦秆合成柴油,产出比为5∶1。

德国柯林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合成气技术供应商,最早一批掌握“生物质炼油”技术,经营着140公顷种植园,与木屑生产商合作,确保每年不低于1万吨干木供应。

德国鲁奇公司、瑞士Syngenta公司、法国Eco-Solution公司等,尽管走的技术路线不同,但都专注于废料转化燃料的领域。

凯迪集团从2008年开始掌握这项技术,买下了超过1000万亩经济林的经营权,其经营模式跟德国柯林公司十分类似。据了解,柯林公司确实找过凯迪洽谈合作。

中科院院士程津培昨日认为,由于欧美尚未竖立技术壁垒,凯迪集团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掌握了尖端技术,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引领潮流的机会,“我看见中国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