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亮梦想——孙俊华35年的绿色能源推广路

2月25日,在宁都县会同乡惠大公司养鸡场,宁都县能源办技师孙俊华在即将竣工的大型沼气池旁紧张地忙碌着,一会试水试压,一会做着笔记,期间,还不时通过电话指导其他沼气工地上的人施工……

35年来,孙俊华几乎每天都这么忙。问他图什么?他总是微笑着说:“让农民不砍树,用上干净清洁的能源,这就是我的梦。看见昔日荒山重披绿装,干涸的泉眼又冒出泉水,我心里就无比高兴。”

树木没有成“栋梁”而是填了灶膛。为了能节省木材燃料,16岁高中毕业那年,孙俊华把家里的“猪婆灶”(因灶膛大得能藏一窝小猪而得名)改成了“节柴灶”,并在当时的竹笮公社推广。同年,在竹笮公社推荐下,孙俊华进入当时的宁都县沼气办,从此与沼气结下不解之缘。

“刚接触沼气,我兴奋不已。它能‘消化’粪便,提供清洁能源。只要普及沼气,农民就不用砍树烧了。”正当孙俊华怀揣着梦想,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发现,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当时建一个沼气池要近300元,是当时农村家庭3个月的收入,加上农民对沼气不了解、难接受,沼气推广步履维艰。”为了推广沼气,孙俊华要在农村住,最长一次住了3个月。他说:“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讲道理、算经济账,软磨硬泡。虽然刚开始那几年,一年只能建10来个沼气池,但只要有人建,沼气的优点就能得到宣传,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孙俊华的坚持,让更多的农民渐渐接受了省时省力、无污染的沼气,建沼气池的农户也在不断增加。自上世纪90年代后,该县每年新建沼气池的数量都能达到1000个,这些沼气池产生的热能相当于1.6万多立方米木材的燃烧值。

“除了照明、做饭,沼气还可以用来烧水洗澡、取暖甚至还可以发电,沼气广泛的用途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孙俊华说。除了培训农村沼气技工队伍,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沼气综合利用开发上,通过攻读热力学、沼气工艺学等方面的知识,孙俊华先后发明了“安全高效燃气热水器”“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水装置”等拓展沼气用途的装置,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同时,他创新的沼气液浸种技术,使每亩稻田增产在10%以上。

现如今,在孙俊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沼气已成为宁都县农村的重要能源。据统计,该县已建起5万多座沼气池,使用率达75%,一年产生的热能有370多亿千卡,相当于保护了26万余亩森林。

现在,孙俊华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梦想,他说:“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推动‘一村一池’工程,让农村沼气像城里的液化气一样,实现集中供气,物业化管理,我相信,百分之百普及沼气的宁都天会更蓝、山会更青、水会更绿。

(陈孟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