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领域全国人大代表解读“转基因”

今年(2014年)全国两会上,随着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高调的调研,并宣布带来一个有关防止滥种转基因作物、对其加强监管的提案,转基因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之一。

转基因食品究竟安不安全?科学界到底存不存在争议?针对这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

我国还没发生过一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但是,他还兼着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评估组副组长,是一位熟悉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发展的业内人士。

昨天(3日),就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现状和方向,陈剑平阐述了4个方面意见。

首先,转基因作为科学新技术,是发展的方向。这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发展比较晚,也就是3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水平是和世界同步的,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有的技术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其次,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高度重视,比如,国家十大民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中,农业领域只有转基因技术一项,都是上百亿元的投入。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耕地面积有限,优质土地在减少,所以,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目前看,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作为一项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很难再有突破性发展,这就需要新技术的储备和更新,如转基因技术的补充或者替代。不论是出于粮食安全考虑,还是抢占世界科学技术制高点的考虑,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明智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三,转基因的产业化则要慎重,需要确保食品和生态安全。我们对于转基因的研究都是经过评估的,不是说,你要研究就可以研究,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哪怕是一株转基因植物在农田中种植,都必须经过农业部安全性批准。因为需要经过严格的,甚至是超严格的安全性评估,而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一起转基因食品造成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

我国转基因产品产业化遵循的是“非食用—间接食用—直接食用”原则。目前,产业化的只有非食用转基因产品,主要是棉花。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种植的棉花,90%以上都运用了国产转基因品种,效果很好,解决了抗虫性问题,农民也大大增收;在间接食用领域,我国至今尚未批准转基因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但在我们每年进口的6000万吨大豆中,有一部分转基因大豆,用于加工生产;至于直接食用领域,我国目前批准种植的仅有广东的转基因木瓜。

第四,需要大力提高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知。现在公众有顾虑,对转基因技术缺少正确的、科学的了解。因此,要加强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工作,科学、客观地向公众宣传转基因知识。目前,我国转基因研究在世界上领先,但对于转基因的科普却大大落后,这也造成了转基因产业化的困难。

同时,陈剑平建议,如果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应该有明显的标识,让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荣荣:

现在对转基因食品存在争论,不是坏事情

作为一名研究杂交水稻的知名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荣荣直言,公众对于转基因的热议,各方的讨论,并不是坏事,现在有争论是好事,有助于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和认知。“转基因食品对于人类的安全性,我觉得现在谁也无法回答,需要经过实践来验证。”

马荣荣认为,为了提高生物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对生物进行改良,而生物改良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自然手段,依赖生物自然的有性杂交,这已经是普遍使用的途径,也是一种传统的育种手段。通过自然有性杂交的方法,可以将不同的有利基因从不同个体集聚到同一个体,培育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供人类利用。

第二种途径就是转基因。因为生物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殖隔阂,比如,你不能让小麦和树木进行有性杂交,不能通过有性杂交,把小麦中的有利基因嫁接到树木中去。而为了打破生物的生殖隔阂,通过人为的手段,将一个基因提取出来,转到了另一个个体中。它解决了生物之间存在的生殖隔阂,从广义上讲,也解决了基因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问题。

但正因如此,转基因也会面临两大难题:

首先, 这个基因是不是有害?这个基因对人类有没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这个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需要时间来检验。比如,它对人类的生殖能力是否有影响,这个要通过对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影响,才能看出来。

其次,转基因是否会影响生物种群之间的安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是否会改变生物链,是否会对生物环境、生态环境发生影响,是否安全?这个,同样在短时间内无法打保票。

正是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担心,有一部分人提出,转基因食品要慎重,要慢慢来,这是对人类安全、生态安全的考虑,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有许多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安全的,可以局部释放。

从发展方向而言,转基因无疑是一个方向,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验。而问题在于,人是不能拿来做实验的。这在伦理上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那么,转基因怎么样才能真正为人类服务呢?马荣荣认为,一是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公众的认知、认同,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总体的公众的认知、认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总体中,总是有一些志愿者愿意为科学而献身。

马荣荣表示,转基因的接受程度,关键是看公众的认同、认知程度,而讨论甚至争论,就是提高认同认知的一个途径,不是坏事情。(特派记者 魏皓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