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食品安全”应升级到“粮食安全”
【导语·中国大田网】台湾岛内媒体日前发布评论文章说,食品安全为台湾民生所关注,工作焦点应该从“食品安全”更拉高到“粮食安全”的层级,毕竟粮食政策是大事,台湾却未见前瞻性的政策规划及控管。“内阁”改组告一段落后,台当局应将粮食安全当作“国安”大事来思量。
台当局“内阁”改组,“科技政委”由民众并不熟悉的台大教授蒋丙煌出任,外界认为是为借重他在食品科技领域的专长,特别要掌管食品安全业务。
台湾岛内媒体日前发布评论文章说,食品安全为台湾民生所关注,近年来从瘦肉精、塑化剂,到人工香料及其他添加物等问题,令民众闻之色变,的确应强化台当局把关。但若谓需要特别指派“政务委员”负责督导,也许工作焦点应该从“食品安全”更拉高到“粮食安全”的层级,毕竟粮食政策是大事,台湾却未见前瞻性的政策规划及控管。
将粮食安全放到“国安”层次讨论,不是危言耸听,也并不是只在担心缺粮危机时才需要提高警觉。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异常,影响农作物产量,“黄小玉”(黄豆、小麦、玉米)价格剧烈波动,几成常态。台湾消费者勿以为国际间“黄小玉”的波动与自己无关,举例言之,岛内色拉油价格即深受此一因素影响。
更有甚者,很多学者专家还注意到,国际的粮食价格已成金融资本操作标的,甚至脱离了实际的供需原则。中国大陆学者王绍光曾著有《大豆的故事:资本如何危及人类安全》,分析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操控大豆价格的手段。大陆警觉于此,并担心中国大陆已从粮食出口国变成进口国的趋势,遂将制定《粮食法》列入国务院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并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显见对此问题的重视。
而台湾民众亦感受到,除了国际原物料价格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效果之外,台湾的稻米进出口趋势,实际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每一张饭桌。去年发生了不法粮商将进口的廉价米混充高价米事件,且一经揭发之后才知是“连环爆”,弊端纪录落落长,台湾生产知名“山水米”的泉顺公司两年内竟违规22次。岛内不知多少家庭主妇气得跳脚,却传出这种现象根本就是业界惯例。台当局以高价保证收购的本地米,可能囤放到过期只好喂猪的结局,粮商却大量进口便宜米充数出售,两头赚取价差。
混充米事件爆发后,“立委”针对违规厂商的长期不良纪录,质疑“农委会”是否沦为粮商的“门神”。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因此深感受辱,随即作出对泉顺的撤照处分,却继续遭媒体揭露,当事人“没在怕”,因同一家族手上还有8张粮商登记证。台湾“农委会”接着快速提出“粮食管理法”修正草案,拟加强包装米的标示管理和订定违法罚则。但就算这么一件小事,不但罚则轻到与粮商的暴利丝毫不成比例,不可能发挥吓阻作用,且走出“行政院”大门的脚步迟缓,至今毫无“修法”动静。每家厨房里购入的“台湾好米”,是否真的名实相副,至今疑窦未解。
仅此一例,暴露的不只是粮商多么黑心的问题,至少还涉及:一,包装米的标示和查核问题;二,台当局对台湾稻米的供需及价格资讯掌握是否正确的问题;三,米粮的进出口政策问题。这些都属“粮食安全”的范畴,此外还有农业生产及农药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问题,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以及如前所述对于国际资本操控粮食价格应有的认知和因应。台湾加入WTO,台当局难以抵挡岛内市场出现进口米的趋势,但至少应提供正确资讯及善用商品标示管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消费者浑然不察吃下肚的到底是什么,还有“粮食安全”可言吗?
台湾是深受稻米文化影响的社会,尤其近年来宣传年轻人返乡深耕,从都市专业工作回归农作生活的实例不在少数,振兴的不只是农业生机,甚至有机会改变乡村面貌。云门舞集40周年作品“稻禾”在台东池上的美丽稻浪背景下演出,堪称向国际宣传台湾意象的代表作之一,但台当局的粮食政策,能反映出此议题应受到的重视程度吗?“内阁”改组告一段落后,台当局应将粮食安全当作“国安”大事来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