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

专家建议

2014年四川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左右。历年来,小麦条锈病一直是我省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病害,其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流行成灾率高、为害严重。虽然四川小麦条锈越夏菌源输出减少,但甘肃西部新辟冬麦区越夏菌源增加显著,使得2014年条锈病流行前方菌源量增加,加上初冬雨水较多,条锈病在我省冬麦区病点数是201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随着入春后气温升高、普遍降水,条锈病将由点及面转入流行态势,“过完大年防条锈”已是目前我省小麦生产管理中的头等大事。

一、四川小麦条锈病流行菌源

1.四川西部山区条锈病菌越夏基地外源外传作用显著减弱 小麦条锈菌可在我省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越夏,海拔下限在1700米。根据实地调查,目前阿坝州小麦主要分布在黑水和松潘两县,分别占耕地面积的24.02%和5.81%,其统计小麦播种面积分别为1000公顷和300公顷,其余耕地主要播种蔬菜、果树、玉米及少量荞麦。通过牛羊放牧、翻耕等措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菌源在阿坝州已退缩至屋场、晒场和相邻菜园,麦田其自生麦苗密度和发病的普遍率低,但面积超过晒场。

2009~2012年笔者调查凉山州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菌源发现,该区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在东部金沙江沿岸海拔2000米高山上西部的木里县内越夏。木里县以当地晚熟春麦为主,常年病斑稀小,带菌量不大。条锈病菌主要来自盆地内引入的感病品种上,但面积较小。该区域越夏菌源受气候变化影响也较大,高温干旱夏季未见春麦发病。根据条锈病菌DNA指纹图谱和病害发生时期可以判断,宜宾地区条锈病受凉山州和云南菌源影响较大,但是在宜宾屏山县设立病圃后,自2011~2013年连续3年均未见病害发生。

2011~2013年笔者调查甘孜州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菌源发现,虽然6~8月份病菌在晚熟春麦、春季萌发的冬麦自生麦苗上存量较大,但进入9~10月份由于耕翻、放牧等原因大量消失。9~10月甘孜州雨水较少,不利于9月麦收时收落粒自生麦苗发病。2013年10月中旬在甘孜州自生麦苗上未见条锈病发生,早播冬麦上也仅在炉霍、甘孜县零星单叶发病,基本无菌源外传作用。

2.甘肃越夏菌源变化较大 由于实行菌源基地综合治理和夏季温度增高,甘肃(大)陇南地区条锈病菌越夏菌源已大为减少。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带来雨水增加,在甘肃兰州、临夏和青海冬小麦面积大幅增加。新冬麦区没有防除自生麦苗的习惯,强冬性小麦未经春花而在秋季不断分蘖并感病成为重要越夏菌源,继而侵入本地和陇南秋播麦苗,可成为四川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侵染来源。2013年9月下旬笔者到临夏州考察,发现当地为播种田自生麦苗如毯状覆盖,条锈病株发病率达100%,秋播田未完全翻覆的自生麦苗下秋苗已经发病。至2013年11月中旬,甘肃临夏州小麦秋苗发病25万亩,定西发生28.1万亩,庆阳发生56.5万亩,天水发生87.5万亩,陇南市发生52万亩,对四川嘉陵江、涪江和沱江中上游小麦形成很大的菌源压力。

二、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

2009~2013年共完成727份四川小麦条锈病标样的毒性鉴定分析,观察到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群体优势类群由Hybrid46类群向水源11类群的转变,优势小种条中32出现频率显著降低,但仍为优势小种,条中33出现频率占第二位,其毒性较条中32弱。病菌在越夏区和盆地内冬春流行区的生理小种毒性组成表明,盆地内病菌毒性受到来自陇南和四川西部越夏区菌源以及当地品种布局的共同影响,毒性类型较越夏区更丰富,且越夏区病菌毒性改变慢于流行区。2009年首次捕获到了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新毒性突变体对目前在四川仍表现抗病的贵农22、川麦42、含有Yr10的近等基因系NILS12、Moro、含有Yr24的NILS16、以及含有Yr26的NILS17均具有毒性。avrYr10/24/26/ch42突变体对参试的39个四川小麦新品种中的38个具有毒性,能够引起四川大面积生产上83.26%田块种植的小麦发病。然而,该突变体对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感病品种上普遍携带的Yr9没有毒性,减低了其在病菌群体中的竞争能力。

但是,该突变体2013年在甘肃已成为优势毒性类型,流入四川后将造成严重威胁,2014年应尽快对冬前标样进行测定,为病害后期流行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三、四川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

2009~2013年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抗性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省自2004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目前在田间抗条锈性仍表现稳定,对58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进行了抗条锈基因型推导和系谱分析,表明四川省实现了小麦抗病品种抗性基因多样化,共发现有Yr24、Yr10、Yr5、YrSpp等有效抗病基因和其他位置抗病基因。

2009~2011年从成都青白江区、金堂、中江、三台、绵阳、盐亭、梓潼、广元、苍溪、剑阁、阆中、南部、南充、西充、射洪、蓬溪、新都、什邡、广汉、泸州、内江、崇州、双流、仁寿、大邑、简阳、资中、罗江共28个县市54个乡村采集麦苗,移栽在病圃,2009~2011年对当前流行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种植比例依次为42.3% 、49.9% 和43.1%,接种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后,仍有资麦1号、川麦45、绵麦37和川麦60等品种表现抗病。

四、四川小麦条锈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

采自云南、重庆和四川各地的26个菌株中,有13个菌株能在20.5℃条件下侵染,分别来自阿坝州的九寨沟和松潘县、简阳、三台、盐亭、金堂、重庆和云南省的盐津,可以发现高温菌株在条锈病菌群体中已广为分布。适应高温的菌株能够降低条锈病菌越夏海拔、扩大病菌越夏范围、提早条锈病菌秋季发病时间并延迟病菌穗期流行时间。但是,由于四川越夏区低海拔地区普遍不种植小麦,病菌对高温适应性对四川越夏菌源没有影响。病菌对高温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秋苗提前发病、穗期病害延期流行上,这已为病害发生、流行调查所证实。

五、四川小麦条锈病菌对粉锈宁的抗药性

采用药剂拌种方法进行抗药性测定,拌种用的药剂浓度分别为0 、12.5 ×10-6、25×10-6 、50×10-6 、100×10-6 、200×10-6和400×10-6,共测定了四川省和云南省共84个菌株对三唑酮的反应,不同地区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抑制中浓度在0.53×10-6~12.97×10-6之间,之间相差20倍,表明病菌群体中已有对抗粉锈宁菌株存在。但是,四川菌株最高抑制中浓度为7.92×10-6,抗药性形成尚不明显,可称为耐药性。

六、四川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对策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这是防控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四川小麦品种审定中实行条锈病抗性一票否决制已有多年,为四川小麦抗病品种推广奠定了基础。但是,品种区试品种抗条锈性鉴定中预见性不足,导致多个审定品种对新毒性突变体无抗性。自2010年以来,四川农科院植保所已帮助省内各育种单位对育种材料对新毒性突变体的抗性进行筛选,减缓了病菌新毒性突变体带来的冲击。目前新毒性突变已成为甘肃主要毒性类型,对我省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很有必要在区试品种鉴定中引入新毒性突变体,筛选接班品种。

2.药剂防治 鉴于目前流行菌株毒性尚不明朗,科研部门应尽早探明,植保部门也应重点查明当前发病的小麦品种,以准确判断流行趋势。在防治药剂上,应避免重复单独使用粉锈宁作为防治药剂,建议轮用、混用粉锈宁、戊唑醇等药剂,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 彭云良 研究员)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14年2月24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