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产业体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玉米博客,2013-01-15, http://chinamaize.blog.sohu.com/252487817.html

一、体系工作取得了喜人的进展

2012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在重点研发任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比上一年提高了许多。由于目标明确,资源凝聚,措施得力,一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体系成员的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执行重点任务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风气更积极、更勤奋、更团结。这是体系内外有目共睹的事实。

有人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是一支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和朝气蓬勃的队伍!更是一支蒸蒸日上令人羡慕的队伍。这是因为我们各项工作做得比较好,整体水平较高,坚持公益性,科技服务,内部团结,风气正派,所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后要突出做好研发工作,努力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服务农民、服务社会,为发展玉米产业做出贡献。

我国玉米产业面临巨大的需求压力,预计2020年我国玉米总需求2.48亿吨,2030年可能达到3.03亿吨。这就意味着今后8年我国玉米的年均产量增益不能低于105kg/公顷,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即来自跨国种业的技术竞争压力和国际贸易的进口压力;但我们内部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关键是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释放出生产能力。

2012年是玉米产业体系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的关键一年。已经引发管理机制的调整与转变,提高了效率,各研究室和区域的执行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看到,一些曾经不太适应体系工作的科技人员,这一年工作逐步深入,明确方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涨,整体进入良性阶段。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在种衣剂防治玉米矮化病的实用技术和种衣剂防治丝黑穗病和多种地下害虫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新发生病虫害研究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例如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规律、防治药剂筛选,在玉米矮化病防治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第一次把一千多份自交系抗粗缩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公布给育种家参考。

希望栽培生理学家也开展这类研究,设计试验方法,承担自交系的耐旱性鉴定、耐低氮鉴定,还有高温、低温、耐荫……,育种家和种子产业都需要这类信息。在重点任务面前,要转变研究方向和思路。栽培研究室的两个研究内容,一是灌溉技术,二是施肥技术,朝着省水省肥的方向发展。这表明我们在转变研究方向,从产量就是一切,转变为提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栽培生理学研究的一些成果将指引育种方向和提供抗逆鉴定技术与方法。如隐形灾害致灾机理,灌溉和施肥研究等不但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还会引导育种方向。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使整个产业朝现代化方向演进。

二、减轻试验站的工作负担

现在,体系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但试验站工作不平衡,有的站安排内容过多,也有的试验站任务比较少。2013年要统一协调,每个试验站原则上不超过8项任务。前瞻性研究原则上不向试验站安排,试验站承接比较成熟的技术组装、试验和示范。

试验站可以根据地方农业生产需求,自行安排一些研究内容,最好与重点任务衔接,与研究室的任务衔接。原则是根据需要,量力而行。研究室超范围安排的试验,要通过项目途径给试验站提供经费补助。

三、保障公益性研究任务

自交系繁殖和发放工作仍然由王绍平老师负责,请相关试验站继续按照统一安排,及时发放美国自交系的种子。

以往公开发放自交系和其他种质,根据申请函对外发放,在这过程里,仅排除少数行为不轨的个人和企业。虽然我们掌握的黑名单很短,但可能有不轨行为的科技人员和企业不在少数,所以很多人不敢提申请,宁可花钱从其他途径去购买相同的材料。

中国农大申请的次数最多,但申请的份数最少,说明他们引种的针对性很强。2012年最后一次面向全国集中发放120份美国公益性和少数解密的玉米自交系,只要提出申请,即可获得全套种质。从今年开始,各试验站在当地种植、观察和从中筛选出20-30份适应性较好的美国自交系,然后通过田间开放日的途径向科研单位与企业发放。但要留下规范的手续和档案纪录。

2012年,玉米产业体系从美国新引进178份解密的商业自交系,在6个试验站繁殖种子。在秋季南繁之前,分三批向玉米产业体系各个试验站邮寄这些自交系。这一批种子不需要申请,2015年10月以前只在体系内部趸发。这样减少成本,提高了效率。

2015年10月,这些美国商业自交系将通过各试验站向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免费发放,但需要履行手续。相关的系谱和抗逆鉴定信息也将按照体系的内部规定向社会公布。

    希望玉米育种界个别曾经被列入黑名单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公开声明,不再介入学术腐败、剽窃和偷盗科研成果、偷盗育种材料和侵犯知识产权等不良行为,回归正道。

    建议大家利用这些自交系做两件事:

    ⑴ 在这些自交系的基础上,改良和创造新自交系,培育创新型的杂交种。

    ⑵ 反馈信息。包括这些自交系在各地的表现情况,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自交系在当地育成杂交种,哪些选育出二环系等。

    体系要对这些种质进行抗逆鉴定。新疆和陕西两个站已经开展了耐旱鉴定,今后要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系统开展工作。其他项目的鉴定要逐步推进。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继续进行抗病性鉴定。要改进鉴定技术,满足育种需求。

四、把握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

    抗粗缩病(MRDV)育种涉及到三个方面:

    1) 问题出在母本。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父本自交系中有很好的抗病来源,全部属于PB种质。但是,中国和美国都没有抗病的SS自交系。

    2) 两个途径解决难题:①引进外来种质,可是全球抗病来源非常有限;②改良群体,难度很大。

    3) 回交转育。难度仍然很大,受条件、技术和抗源约束,回旋余地非常小。

抗MRDV育种难度大,尽管已经研究多年,但基本上没有突破性进展。下一步,需要通过其他途径继续努力。抗病鉴定技术也还需要继续改进。

今后,要用抗病自交系与中国的SS杂交,选育二环系,在严重感病条件下大规模筛选自交系。育种家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在大群体、逆境压力下选择早代自交系。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重视在育种管理中处理好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关系,以公益性研发带动体系内外的育种者搞好种质改良与创新,培育有竞争力的新品种。中国加入WTO,使我国玉米育种长期处于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里,中国玉米育种的方向被扭曲,技术路线模糊,材料基础薄弱;而玉米界学术风气恶劣,更加剧了竞争压力。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一是改革,二是创新。从技术上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调整育种方向,坚定不移地扩增和改良种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改进育种技术和育种管理体系。

在决定玉米育种成效方面,经验是次要因素,首先要端正方向,然后是技术路线,如果走歪了方向,付出多大的投入也达不到预期目的。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试验站已经在调整育种方向和改革育种技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体系从理论上指导育种方向,改革育种技术路线,同时帮助大家改变种质基础,建立品种测试系统,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使育种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看到,新疆试验站内部民族团结搞得好,长期坚持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逐渐提高试验密度,增加逆境选择压力,育种取得了初步成绩。他们还探索科企合作途径,既开发了成果,也促进企业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经验。河北衡水、河南新乡、辽宁铁岭等试验站的育种方向转型也都显示出活力和希望。我相信,再过3-5年,玉米产业体系的育种研究会更上一层楼。

各试验站要加强科企合作。这几乎是决定科研单位发展活力和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也是抓住改革与发展机遇的关键举措。通过科企合作,随时校正育种方向,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改良和创新种质,培育农民需要的新品种。通过科企合作,既帮助企业发展,也为科研单位的改革奠定基础。

科企合作有一个抢占先机的问题。现在,各试验站面临着调整育种方向,端正育种技术路线,这些都要抢占先机,改良和创新种质要抢占先机,科企合作也要抢占先机。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可是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在与谁竞争?我们最大的竞争压力来自强大的跨国公司。

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我们内部要团结,整合资源,摆脱劣势地位,获得部分主动,增强应对能力。育种研究室要继续组织育种材料交流,同时,在巩固高级和中级测试的基础上,稳步建立初级测试系统。

现在,大家都愿意拿出各自的育种材料与大家交流,这是因为大家相信玉米产业体系的运行机制能够保障品种和自交系的知识产权。大家用交换的材料培育品种,培育科研成果,一定要遵重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维护有关利益方面的共赢局面,以后才会有进一步的种质交换。

五、重点任务管理

今后要加强重点任务的协调与管理。通过执行重点任务,我们已经初步凝聚了资源和力量。今后,要凝练成果,把每一个环节和要素落实到个人,使相关人员各自发挥优势,积极推进。

今年董树亭负责品种筛选试验的组织管理和资料汇总,工作做得很好。请继续凝练,整理出一份不超过一页纸的报告,上网公布。同时,各区域可以公布推荐的品种清单,要少而精。

2013年要考虑增加试验密度,比生产种植密度或品种区域试验的密度增加25%,在较高密度下考核品种,必须有一部分品种出问题,一部分品种安然无恙,这样推荐品种才放心可靠。考虑到国家区域试验的密度落后于一些省的生产实际密度,体系的品种筛选试验以生产密度为基数上调25%。建议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东北春玉米区提高到5500株,黄淮海提高到6000株。试验密度是个竞争力问题,我们要明白自己是在与谁竞争?现在玉米产业发展的一次好机会就在面前,我们绝不能失去这次机会。从国家方面必须改革种子管理体制,特别是改革品种审定制度,给企业和育种家松绑,提振创新积极性,消除越演越烈的腐败现象及其根源。

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机两改”。机械化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农业机械将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一机两改”隐含着大量的产业技术需求和研发任务,包括育种、土壤深松、秸秆还田、合理施肥、科学灌溉、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和产业经济。科技人员和企业培育的新品种、研发的新技术都必须适应机械化作业。无论企业还是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违背“一机两改”都是脱离实际,都会把自己边缘化。我们必须牢记这个基本理念。

六、团队管理与文化建设

下一年的工作会议需要延长时间,因为一年只有一次大型会议,随着重点任务的深入,有必要举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同时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尽量把学术活动与年度工作会议合并在一起。

育种研究室组织了一系列田间观摩、考察和开放日活动,把科研和学术交流做到田间,既促进研发,也加强合作,普遍提高了体系专家和试验站的育种研发能力。今后,各研究室都要加强田间观摩、自查与交流。栽培研究室要继续纠正不良风气,抑制消极因素,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促进交流与合作,保护积极性,创造出好的科技成果。

出国考察和参加会议要有针对性。鼓励青年人出国进修学习。体系组织的出国考察是工作任务,每次考察都要精心准备,总体效果和考察成果必须超过以往的水平,不能在低水平重复。

体系工作涉及到一些秘密信息。体系科技人员有义务在内外交往中按照农业部的规定保守相关秘密。

得益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良好运行机制,玉米产业体系从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积极健康的团队风气。衡量团队,就看是否有自觉性。好的管理能做到无为而治,如果人人自觉,这个团队就搞好了。这次会议批评了个别无良风气。虽然只是极个别不和谐因素,只发生在局部,并不代表整体,可是,如果不纠正无良风气,没有精心维护好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不良风气就会像腐蚀剂一样涣散组织机构,使团队失去自觉性与内部和谐性。当不良风气来自中央单位的个别人而不加以纠正,其腐蚀性更强,更要引起警惕。

七、思想交流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黑格尔

一个现象的存在有其存在的理由。这说的是历史现象,而历史现象均有其存在的特定条件。

多个杂种优势群,低密度、高杆大穗晚熟稀植,这些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原因,但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施行作坊式育种管理,但不能永远不搞流水线式管理。有一个不算老的教授说中国永远搞不了pipeline育种管理。正因如此,企业的商业化育种不得不与传统作坊式育种分道扬镳,其后果就是教授们被边缘化。

一个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说的是过去,不代表将来,更不能限制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生产力要发展,就不在乎某些传统的强势力量被边缘化。科学态度应该是针对事物存在的原因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施行改革与创新,防止自己被边缘化。

巴西玉米行距多元化导致收获机械多元化,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50厘米行距?为什么还有90厘米?每一种存在都有客观原因。我们需要知道,是哪一种力量推动50厘米行距,还要知道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发展动力来自哪一个生产力水平?即哪些公司的哪些技术在推动技术进步?经过这么分析,就不难明白,巴西现状是怎么回事。如果比较阿根廷的状况,就更看出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这样分析,就不会拉着中国玉米生产技术向后倒退。中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起步,后发优势明显,绝不能倒退回多元化的混乱局面。那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

科学家要站在高处,向前看,看长远,看本质,要敢于引导方向。当潮流的尾巴是促进倒退,是误导。例如顽固坚持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的育种方向,就是误导,就是倒退。个别不太老的教授,至今仍然要求降低生产种植密度。那是出于集团利益的考虑,但谁都知道,现代玉米生产中,19%~27%的产量增益来自密植,降低密度就意味着宏观上的大幅度减产。

最近几年玉米生产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玉米产量增益正在恢复到20年前的发展速度,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普遍增加了种植密度。虽然今年强台风“布拉万”引起1200万亩玉米倒伏,但大多数地区仍然增产。倒伏说明现有品种还不够好,因此诱导育种创新,培育出更适合密植的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

现在正是品种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前夜。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中国企业推出更好的接班品种,还是跨国公司推出突破性的新品种。这场竞赛正在考验中国育种家和企业,但我们取胜的难度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