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荣获一等奖

油菜机械化生产不仅省工节本,而且宜于油菜的规模化生产,只要掌握配套技术,就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湖北省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一直稳坐全国第一。2月25日,湖北省召开2013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该研究也使我国油菜含油量研究和育种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据王汉中介绍,油菜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所产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以上。由于我国油菜高油育种一直受到高油资源匮乏、基础研究不足、可用的高油标记和功能基因有限、高含油量与其他性状矛盾突出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菜籽含油量严重偏低,平均约41%左右,与世界菜籽第一出口国加拿大相比低4个百分点左右。

针对上述问题,王汉中带领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目前数量最大、基因型变异最广泛的含油量研究材料群体,首次探明了母体基因型对种子含油量影响效应最大,鉴定出含油量调控的5种不同途径及其4个高油亲本资源和6个新功能基因,为高油聚合育种提供了新思路、新基因和优异亲本。

该团队还建立了高效的多目标性状聚合育种技术,创制了含油量达64.8%的特高油品系YN171,刷新了油菜含油量世界最高纪录,创制出5个高含油量、双低、高产、多抗、广适油菜新品种,有效克服了高含油量与双低、高产、多抗的矛盾。这些高油品系和品种的育成,为我国和世界油菜育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其中,“中双11号”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49.04%)、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也是目前最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该品种已连续4年被农业部选定为国家主导油菜品种,其含油量比一般品种高出5-8个百分点,每百公斤菜籽能比一般品种多榨5公斤的菜籽油,相当于企业增加了15%左右的纯利润。自2008年以来,“中双11号”等5个品种已在我国油菜主产区长江流域推广种植了3100多万亩,有力促进了油菜产业向高产(油)、高抗、高效和机械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油菜育种的目标集中在解决食用油的短缺和品质的改良,忽略了油菜品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导致农业机械对大面积和跨地区种植油菜的适应性较差。油菜种植密度、播期、品种和田间管理技术与其适合的机械作业效率均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油菜由于株型大、分枝多,具有分枝交叉、角果易开裂等问题,给机械收获造成很大困难。传统的油菜栽培管理方式与现代机械化大生产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以良机、良种、良法相结合,形成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是我国油菜种植领域农机农艺融合的研究重点。

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心下,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我国油菜生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用技术和经验。在种植密度、播种(移栽)时间、施肥量、适收期等方面,不同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与其各自相适宜的油菜栽培模式和技术。在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前提下,在示范试验基础上筛选总结实用栽培技术,研究制定规模化、标准化和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生产农艺技术规程,不断提高着油菜领域农艺技术与农机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