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粗放走向精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经之路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 詹晶晶)“与国内很多地方相比,目前云南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还是相对偏低。”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陈良正说。云南具有地理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优势,但是由于“深加工”不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缺少优势突出的“全科产品”,产业链结构不完整,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

深加工不足,多为初级产品

“不要说放在国际上比,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相比较,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相对都偏低。” 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陈良正说,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很多都处于“粗加工”、“原料”的现状。

“精深加工不足,产品的‘附加值’就没体现,会影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陈良正说。

据云南易门丛山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勇介绍,云南有很多特色的农产品,但是由于深加工不足,加上销路不畅,所以很多好的产品都处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状。

“我们卖得最好的‘兰坪大芒果’,在当地3元钱一斤都没人买,但是经过包装、宣传以后,在网络上的销售价格能够翻几倍。”张勇说。

据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龚加顺介绍,目前云南农产品的现状是,“初级产品较多,精深加工较少,初级加工比较多”。

“很多销售的都是土特产品,比如把土豆洗干净了就装箱卖了,接下来再进一步加工的可能就是把农产品切割一下,比如把土豆切成片或者粒来卖;更深一层次的就是把农产品中的有效成分提取、萃取一下,或者压成粉末来销售。”龚加顺说,云南的很多农产品加工都停留在以上这三个阶段,更“深”、更“精”的加工就很少了。



“大而全” VS “小而全”

“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存在两个现象,一个是‘大而全’,就是什么农产品都能生产,但是优势和特色却并不明显。另一个是‘小而全’,就是每一个产业都不大,但是什么都有。”陈良正说,“除了烟草,云南没有优势比较突出的‘全科产品’。”

陈良正举例说,以云南的茶叶为例,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但是产值排到了全国第四,“比较松散,没有集中优势。”陈良正说。

除了缺少“全科产品”外,陈良正认为,云南的企业发展思路上也有一定的局限,“企业投资存在不足,产品研发不够,同时在思想观念也有不足,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陈良正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董晓波指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劣势,最主要的就是产业链结构不完善,延伸不足,其中,云南省农业投入多数集聚在生产加工环节,中间生产环节较为发达,但前期科研开发和后期流通处理及销售则细小脆弱。

“农业产业发展的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在新品种技术研发、物流、营销品牌等增值环节有待加强。”董晓波说。

农产品加工环节投入不够

对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深加工不足的现状,云南省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万林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云南很多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不大。

龚加顺也认为云南很多农产品都是“区域化种植”,要做到深加工并不容易,“在云南,茶叶可以做大,因为种植的面积比较大,可以朝深加工方向去努力,但是并不是每一样农产品都适合深加工,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做不同的定位。”龚加顺说。

同时,杨万林认为云南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投入较大,而对农产品的加工环节的投入相对较小。

“云南企业加工的准入门槛很低,以玛卡为例,很多农户都是把地里的玛卡洗干净就卖了,卖不完的就晒干,或者切片、压粉,要不然就是泡酒。就是简单的粗加工。”杨万林说。

杨万林认为,在产品的深加工这方面,云南吃了很多亏,“云南的气候很好,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开始都比其他地方的好,但是由于加工不足,很容易就被模仿。”杨万林说。

用“两条腿”走路

要改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的现状,董晓波认为,要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首先应该转变理念,相比沿海企业,云南的企业对产品深加工的意识不够强。“沿海的企业有更强的产品附加值意识。”董晓波说。其次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扶持;第三,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以后,还需要畅通销售渠道,保证产品的销路。

龚加顺认为,根据云南自身的发展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之前,首先要考虑产品的定位,要做好前期的策划。

“一方面,我们一些特色的产品,比如新鲜的蔬果之类的还是要输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工一些农产品,加大深加工的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龚加顺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必须用这‘两条腿’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