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本辉研究员:“小作物”真能派上大用场
中国科学报,2013-01-15
■本报记者 丁佳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一项数字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增加2亿以上,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7亿吨,这意味着,在现有耕地面积下,中国作物单产需增加40%以上。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认为,除了更加重视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有效提高之外,还应注意在非主要农作物种植的耕地或零星土地上发展“小作物”。
常见的块茎作物——淮山药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候选者。这种薯蓣科植物不但兼具粮、菜、药等多种功效,营养价值高,更重要的是,其种植适应性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是一种高产、优质的“小作物”。
韦本辉介绍,淮山药淀粉含量与马铃薯相当,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经济价值及蛋白质总量,均比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高出1倍以上,市场价每公斤在3~20元之间。
近年来,我国淮山药发展迅速,种植区域范围逐步扩大,估计全国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以上,按照平均亩产1500公斤计算,全国淮山药年产量达45亿公斤。
韦本辉算了一笔账:这些淮山药折算成稻谷不下9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耗粮300公斤计算,可养活约3000万人。“可见,淮山药的种植与生产,不仅能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人们的餐桌,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
2009年,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批准了“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广西、山东、河南、甘肃、江西、江苏等6个省、自治区的农业科研机构或高校承担实施。
韦本辉希望国家能在现有基础上“乘胜追击”,再利用非主要农作物耕地的旱坡地等种植淮山药700万亩,使全国总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按现在的平均亩产计算,届时,可产淮山药150亿公斤,总产值达900亿元,折算成粮食约300亿公斤,可养活约1亿人口。”韦本辉说,“我认为,利用非粮耕地发展淮山药,不失为辅助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