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出路在于高端市场的需求

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明确将大豆列为发展重点产品,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如今,我国大豆产业在进口渠道、加工制造等环节皆失去了话语权,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国产大豆产量、出油率等关键指标不及进口大豆。在如此环境下,国内大豆产业如何实现振兴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进口将长期存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3年3月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豆年产1300万吨,但总需求超过7000万吨,大豆必须进口。

我国大豆主要消耗在食用油和养殖业。2013年,我国油脂消费总量超过3000万吨,人均19公斤,和10年前相比几乎增加一倍,其中大豆油占比达47%。我国养殖业年均使用饲料量已达8000万吨,其中蛋白饲料约占20%,需要1600万吨豆粕。它们都来自于大豆。

进口大豆相当于进口土地,这是不少农业专家的共识。中国耕地面积18亿亩,目前只能保证粮食安全。有专家计算,如果把我国现在需要消耗的油脂、饲料折算成大豆在国内种植的话,大约需要7.4亿亩耕地,这在国内耕地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显然无法实现。

依照国际趋势,我国人均油脂、肉蛋等消费必然增加,这些增加部分依靠国内土地耕种已不可能,大豆的进口将长期存在。

育种是关键 “国产大豆竞争力不及进口大豆,品种差是第一因素。”季卫国谈及我国大豆产业的没落,目标直指育种。季卫国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公司的总裁助理,金色农华是上市公司大北农育种的重要机构。

我国大豆进口激增源于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第143个WTO成员国,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做出诸多让步。大豆被作为第一种推向国际市场的农作物,取消进口配额制度,关税确定在3%。国产大豆自此节节败退。

在季卫国看来,国产大豆失利的根源是种子。大北农是我国极个别从事大豆育种研究的企业,大多数企业之所以放弃大豆种子市场,首要原因是市场太小。2013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创纪录的6340万吨,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目前仅有3000多万亩。这相对于动辄过亿亩的其他大田作物来讲,潜在收益不足。加之大豆在我国不属于粮食作物,相应的种粮补贴、优惠政策较少,连片种植的基地较少,地方政府推广的积极性也因此大受影响。

推广大豆良种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农民的耕种习惯。季卫国介绍,目前国产大豆都是农民自留的常规品种,而这种种子没有版权。如果企业希望进入这一领域,将面临改变农民种植习惯的问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谁也说不清。

在种子研发上,由于我国执行比较谨慎的“转基因”政策,大豆推出生物新品种的可能性一再降低。目前,我国可以进口转基因大豆,但却不能够种植转基因大豆,这种“许吃不许种”的现状加剧了我国大豆种业的发展滞后。

振兴大豆产业需要组合拳

“国产大豆的出路在于高端需求。”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登高认为,与其跟进口大豆比产量,不如比“出生”、比高端。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并无定论,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更愿意为非转基因食品掏高价。在美国,普通大豆比转基因大豆价格高出30%-50%。“如果高端市场能够使用国产大豆的话,国产大豆还不够用,现在国内加工大豆已经高达900多万吨,出口大豆也有几百万吨,加起来1200多万吨,而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马上就要变成短缺的状态。”

资料表明,中国大豆蛋白含量最高可达40%以上,大豆蛋白受到欧美市场欢迎,在国际食品及大豆制品市场已经占到50%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困难重重之际,国产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发展却方兴未艾。

刘登高认为,振兴大豆产业需要组合拳。首先必须保证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要在全国建立10万亩以上播种面积的大豆生产基地县。其次,在保护方面要借鉴粮食作物的政策,给予适当补贴,调动地方政府和豆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短期内的大量进口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的实质伤害,要充分利用WTO原则,适时启动反倾销调查。

季卫国的观点则更倾向于走出去开拓市场,“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大豆育种,目的并不仅限于国内,更大的市场在国外,尤其是南美。”南美水肥、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大豆,而现在这个市场多为美国占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