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建设国际一流生物质能源基地

2月21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处负责人表示,公司与吉林石化研究院合作开发的“玉米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预处理技术与混合糖发酵生产乙醇工程菌株构建上开展了多项创新,标志着我国非粮燃料乙醇技术研发工作正在提速。

2001年6月,经国务院第105次总理办公会批准、由三家国有股东出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燃料乙醇企业——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中国石油持股55%,吉林酒精工业集团公司与中粮集团分别持股25%和20%。

吉林燃料乙醇项目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布局,而且作为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和绿色能源,对于吉林的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吉林省“玉米经济”的重要环节,这个项目更具有惠及“三农”的作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是吉林经济引人瞩目的新亮点。

2002年5月,吉林燃料乙醇装置建设工程全面打响。到2003年9月,总投资20.9亿元、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的第一条生产线投料试车,去除北方无法施工的寒冷冬季,建设者们只用了360天,就向国家又快又好地交出了一个试点示范工程。

这个现代化企业的生产装置单套规模世界最大,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国内领先,主要设备从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引进。同时,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良湿法”预处理工艺,提高了玉米综合利用率。玉米在这里转化为乙醇、饲料、玉米油,转化效率逐步提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具备循环经济“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特点。

公司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期,先后对上料系统、玉米后净化与粉碎系统、水系统、胚芽分离系统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在潮粮使用、成本、环保等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消耗逐月下降,产量稳步上升。如今,公司产量跃上54万吨规模,销售量、主营业务收入均创出投产以来的新高,利润总额连续8年持续增长。

在环境保护方面,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始终坚守“用上游水,想下游人”的社会责任,守护着松花江母亲河的纯净。公司用于环境保护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6亿元。其中,投资1.04亿元建设的污水处理装置,技术先进,效果显著,日处理能力达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100%,排水中的COD、氨氮浓度远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与此同时,公司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建立起水体污染三级防控体系,构筑了保护母亲河的坚固防线,确保在事故状态下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松花江。

怀着打造国际一流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瞄准百万吨产能、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宏伟目标,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加快了非粮制乙醇的自主研发步伐,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去年12月,由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投资、吉林石化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利用蒸汽渗透技术实现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原位发酵—分离过程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秉承“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积极探索非粮制乙醇生产工艺,重点攻关纤维素制乙醇项目,力图抢占生物质能源的技术制高点,争取通过二次创业,跻身世界燃料乙醇技术领先者行列。

(发布:沈兰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