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水稻种植业具有悠久历史
水稻是台湾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台湾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过本岛中部,全岛气候温暖,平均日照及雨量充沛,适宜稻作生产。每年分两期耕作,一期作约自一月至七月,生育期约120天,二期作约自7月至12月,生育期约100天,依地区及品种略有差异。西部地区为主要的生产地区,生育期气温较高,稻谷充实饱满;东部地区温度及日照较低,稻谷充实期长,稻谷品质优良。
水源是稻作生产的命脉,西部灌溉水源由北至南有淡水河、大安溪、後龙溪、大甲溪、乌溪、浊水溪、曾文溪、高屏溪;而东部有卑南溪、秀姑峦溪、花莲溪及兰阳溪等流域。各溪流提供洁净且养分丰富之水源;另外,在积极建设水利设施下,各流域具有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加以多样化的土壤质地,配合更新现代化动力机械设备,因而在各区域蕴育出多种具地方特色知名的优质稻米,使台湾成为世界上生产稉稻良质米,纬度最低的地区之ㄧ。
品种特色
稻米於台湾种植已久,根据台湾各区域的考古研究,台湾稻作栽培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明朝开始已有原住民种植陆稻之文献记载,明末由汉人及荷兰人引入多样的稻种(大多数为籼稻)及栽培技术。至日据时代,日本人由日本引进稉稻并进行育种工作,选育出适合台湾亚热带气候、对日照钝感、产量增加之稉稻品种。由於官方大力推广,稉稻种植面积很快超过籼稻,日本殖民地政府於1926年将台湾所生产之稉米命名为「蓬莱米」。目前台湾栽培之水稻品种多属於稉型,在作物学家近百年来的努力下,无论品种及栽培技术皆已达优质水准,是世界上生产优质稉型稻米纬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1980年代以後,提升优良米质已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各区域农业改良场持续依区域特性选育优良品种及提升栽培技术。农政单位推展良种繁殖制度维持稻种品质与纯度,并积极辅导种苗产业生产优质秧苗,目前台湾主要良质米品种之特性与品质特色介绍如下:
(一)台稉2号:
为中晚熟品种,民国78年品种命名推广後,栽培面积急速增加,并集中於嘉南与花东地区种植,米粒透明度佳,心、腹白少,食味佳。
(二)台稉9号:
具株型佳、不易倒伏、氮肥用量少、产量稳定、稻谷饱满、米粒晶莹有光泽,透明度佳,心、腹白少,食味极佳且耐储存等特性,为目前食味最受到欢迎的良质米之一。
(三)台农71号:
民国89年品种命名推广,为早熟稻,耐寒性佳,米粒外观优良,属短粒型,透明度佳,碾米率高,米饭弹性颇佳,具类似芋头之浓厚香味,烹煮时满室生香。
(四)高雄139号:
为中晚熟品种,民国64年品种命名推广,其米质与食味特别优良。谷粒圆短稍大,白米透明度良好,米饭适口性佳、口感香Q滑润。
(五)高雄145号:
民国93年品种命名推广,为中晚熟品种,产量高、稳定性佳且适应性广,氮肥利用率高,完整米率高,粒型整齐,米粒外观晶莹剔透,心、腹白少,食味品质良好。
(六)台稉16号:
民国85年品种命名推广,中晚熟稻,稃尖紫黑色、产量高,米粒饱满,粒型整齐,直链性淀粉含量低,食味优良、稳定。
(七)台南11号:
目前为稻作栽培面积之第一位,民国93年品种命名推广,其产量高且稳定,对稻热病及飞蝨类病虫害具抗性,属中等脱粒性。米粒外观优良,颗粒较大、透明度佳,食用品质优良及耐储性佳。
(八)桃园3号:
民国93年品种命名推广,糙米及白米均具有芋头香味,经四个月之储存後,仍然保存香味,谷粒较大,产量高、稳定性佳及适应性广,外观及食味品质均良好。
(九)台中籼10号:
民国68年品种命名推广,属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籼稻品种,占籼稻栽培总面积的80%以上,具有产量高、米质及食味优良等特性,目前仍为国内籼稻领先品种。
在栽培技术方面,目前由育苗、插秧、病虫管理、收获、及乾燥等均已机械化,各品种具有其配套的栽培技术。近年来,透过办理稻米品质竞赛活动,奖励农民追求优良品质,且积极发展健康、安全、节能、节源,以及与环境亲合的栽培理念与技术,以生产农民、消费者、及生态环境兼顾的优质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