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给出缺翅虫进化地位证据
发表日期:2013-01-08 09:42AM 阅览次数:
中国科学报,2013-01-08
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与美国和巴西同行合作,基于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二级结构等方面的证据,给出了缺翅虫与网翅类昆虫(即螳螂、蜚蠊、白蚁)关系最为近缘的有力证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
据了解,昆虫进化一直是昆虫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在分类学奠基者林奈于1758年出版的著作《自然系统》第十版中,就已出现了现代意义上若干昆虫的目的划分。在昆虫纲现生的30个目中,缺翅目的进化地位是争议最大的一个,在昆虫学研究历史上曾出现过多达9个不同的进化假设。
缺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小的目,在1913年首先建立。缺翅目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中,具有集群的生活习性,取食真菌孢子和小的节肢动物。
此次研究人员获得了两种缺翅虫及其他10个目的代表昆虫类群的28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全长数据,并将其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学中心数据库中几乎所有已知的其他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一个编号为D3-4的长度变异区段中,其长度和碱基序列在多新翅类昆虫各目内部非常保守,而在各目之间明显分为两种类型,缺翅虫与网翅总目属于同一种类型。同时,进化树重建方面的分析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据介绍,该研究为昆虫纲中进化地位变动最大的一个目的地位归属给出了有力证据,对更好地认识昆虫纲整体进化格局及不同昆虫形态、生理等方面的演化过程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