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杂谈: 科技创新忌“马上”

原标题:科技创新忌“马上”(科技杂谈)

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需要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一味追求“马上”效应,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误入抄袭造假的歧途

“马上发财”“马上成功”……马年春节,“马上”体短信、微信满天飞,在亲朋好友间传递热切的祝福。但祝福归祝福,现实归现实,许多事情不可能“马上就好”“马上就来”,科技创新尤其如此。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都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需要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打破连续3年空缺尴尬、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铁基高温超导研究项目,凝聚着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团队20多年的心血;挽救了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是女科学家屠呦呦在异常艰苦的年代里历经190次失败才取得的珍贵结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些小发现、小发明也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不过所花费的时间有长短、付出的心血有多少罢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要想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来搞研发,必须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和“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如若心态不稳,就很容易急于求成、乱了方寸,结果会欲速则不达,影响正常的研发进程;如若定力不强,就难免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热门搞哪个,最终难有大成。至于那些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投机取巧的抄袭造假行径,就更不足论了。

当然,要想让科技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久的定力,还离不开宽容、宽松的社会大环境。一个科研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除了时间积累,科技研发风险很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打水漂”的事儿在古今中外都不少见。对于科技创新的这些客观规律,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要求太高、目标太大、期望太切,更不能采用工程建设的那套管理办法定期定量,否则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科技创新只有蹊径没有捷径。只有从春天就开始的默默耕耘,才能迎来秋天的累累硕果。又是一年芳草绿,希望更多科技人员能够静下心、稳住神,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向着既定的目标潜心前行,在马年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1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