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联姻”缘何这么难
而在不久前,由六部门推出的科技金融服务意见,同样为破解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送来了政策的春风。过去的30多年间,伴随着科技企业的发展,科技金融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词汇发展为当前的朝阳产业。
不过,时至今日,我国的科技金融市场仍不时陷入融资难的窘境。
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技产业为何难以得到资本的青睐?如何才能实现科技与金融产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要“快餐”,还是选“精餐”
在专家们看来,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存在“两多两难”局面,即“资金多,投资难;企业多,融资难”。一方面资金多到在银行金融体系中空转,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得到的投资非常少,金融链条越拉越长。
“银行和投资机构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难以抵挡这块蛋糕的诱惑,但又怕被噎住。”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邓天佐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由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面临诸如市场需求、产品替代、技术创新可持续性、研发队伍执行能力等多方面的风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等传统信贷机构的关注和有效支持。
“目前,中国科技金融整体上是有市场前景但缺乏现实的市场。”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告诉记者,以“事情风险太大,不能干”为托词,实际上是吃惯了简单饭、形成惯性思维的表现。
在他看来,与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科技产业可以称得上是一道“精餐”。“但金融行业已经吃惯了‘快餐’,反而吃不了精细的‘大餐’。”
市场乏力,资本无耐心
市场环境发育程度不足是导致我国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我们缺乏高层次的市场。”郭戎说,在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平台提供针对性的担保、法律、资产评估等服务,而这正是我国市场欠缺的重要一环。
他举例说,正因如此,我国至今还由国家层面做担保机构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补贴,而美国政府已不用担保的形式,也不会直接给这些企业借款和投资。
在中国首创投资银行董事长傅成看来,相比于美国,中国的资金对科技型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中国人更加重视有形资产的价值,对于无形资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市场乏力的情况下,科技政策环境与财税金融政策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玻璃门’‘弹簧门’,好像能够进去,但进去后发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邓天佐说。
为此,他指出,政府有责任营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然而,这些都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独自承担的,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尤为迫切。
投资应“壮胆”,企业须“自强”
“打破当前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困局,就应总结经验,使政策、企业、社会、投资机构等联动,在金融和资本之间建立一张纵横交错的‘经纬网’。”郭戎说。
“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科技政策的制定要从基层总结经验,从鲜活的实际出发,管理和监管部门不能高高在上。”郭戎表示,在政策制定方面,一切体制、机制和制度调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动企业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专家认为,当前金融创新已赶不上科技企业创新的速度,要把这道“精餐”吃到嘴,银行和投资机构有时还应打破常规,多一点儿“耐心、细心和精心”。
“银行不能仅搞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金融家们看好市场,就应该让胆子更‘壮’一点。”傅成说。
另外,专家指出,要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光有政府的职能转变与金融的创新还远远不够。这同样离不开科技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以给企业提供技术检测、管理、诊断等各种服务,减少其创业与创新的风险。
“资金短缺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谁都不愿意支持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如果企业本身不具有潜力,只能在大浪中被甩掉。”邓天佐认为,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外部资源支持才有可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