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占国内粮食产量90%以上 粮食供需格局稳定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近日有个别媒体解读称,中国将粮食产量目标设定在低于国内消费量的水平,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内涵发生改变,并认为未来中国粮食进口将增加。事实是否如此?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

201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今后还有增产空间,但《纲要》为何提出到2020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张辉表示,这主要基于3方面考虑:一是这里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之相衔接,《纲要》提出谷物产量要达到5.5亿吨以上。二是这个目标是底线目标。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达到6.02亿吨,其中3大谷物产量为5.43亿吨,《纲要》提到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只是底线目标,没有设定上限,本身就考虑了今后生产和消费双增长的空间,与现有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也不矛盾。三是充分考虑了与国家已发布的规划目标的衔接。2008年、2009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分别提出了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为5.4亿吨、5.5亿吨。

近几年我国粮食进口增长较快,2013年,谷物进口接近1500万吨,大豆进口突破6000万吨。“尽管进口在增加,但谷物净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大,约2.5%,是安全可控的。从品种看,中国小麦、稻谷供求基本平衡,紧平衡的是玉米,近几年国家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供需缺口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张辉介绍说,2013年国内玉米丰收,增产超过200万吨。玉米同期进口量326.6万吨,比上年下降近四成。他表示,今后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预期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国内粮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稳定的,谷物进口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形。

据介绍,当前粮食进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需要。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优质化、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多个消费领域的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进口。二是国际粮价相对便宜。2013年第三季度国内小麦、玉米、晚籼稻价格,比国际市场离岸价分别高50%、55%、66%,比配额内进口税后价分别高5%、6%、25%。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时适量进口一些粮食,既符合市场规律,也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趋势。

“《纲要》提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不意味着中国长期坚持的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方针发生了改变,也不意味着政府要减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张辉认为,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稳定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国际市场的谷物贸易量仅为中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可供中国进口的粮食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其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就是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按照中国粮食的统计口径,目前中国谷物产量占国内粮食产量的90%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

在张辉看来,确保产能、科技支撑是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着力点。确保产能,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要做到藏粮于地,国家正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产粮大市、大县为主的核心产区,还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科技支撑是挖掘增产潜力的关键,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着力提升单产水平。(记者 乔金亮)

(原标题:谷物产量占国内粮食产量的90%以上,粮食供需格局稳定 基本自给的粮食方针未变)

(责任刘金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