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国际经验与政策扶持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农业强国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政策和机制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这些经验值得我国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注重规模效应、品质保证、科技兴农和转化增值是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特点,将农业作为战略产业、重视产业链整合、注重跨行业统筹和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等是其主要经验。本文结合我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以黑龙江省为例,提出了坚持走品牌富农、科技强农、产业兴农、生态护农和机制扶农等扶持政策,以期为发展我国现代化大农业提供决策参考。
一、世界农业强国的概况 当今世界上农业现代化强国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以及日本等,这些国家的农业总产值或者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形成了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二、世界农业强国的特点 1.注重规模效应。农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规模效应,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美国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到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专家计算,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经过多年的区域发展、优势布局,美国农业已形成各种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产业链。自十九世纪开始农业商品化进程至今,全美已形成牧草乳酪带、玉米带、棉花带、烟草和综合农业带、小麦带、山区放牧带、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加州果蔬和灌溉农业带、亚热带作物区等9个专业化农业生产带。处于每一生产带的农场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从事某种产品的某一生产环节的工作。
2.注重品质保证。农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品质农业,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农业品牌创建,以精品、优质农产品赢得市场,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荷兰制定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农产品在产销运各环节需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在保质期内未售出的农产品统一收回销毁。澳大利亚则通过立法干预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共同构建环保型的病虫防治体系,保证农业产品品质的绿色、安全,从而获得国际市场的高认可度。
3.注重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农业强国在农业发展中都十分注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世界领先,美国大型农场的耕作、整地、深施肥、收获等各种农业作业项目全部实行机械化。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和节水设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以色列大力推广普及压力灌溉技术,80%的灌溉土地都在滴灌时使用水肥灌溉法,将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一次完成。目前,以色列又从滴灌技术中派生出埋藏式灌溉、喷洒式灌溉、散布式灌溉等其他的灌溉方法。依托先进的节水技术、装备与措施,以色列在河谷地区形成了发达的农业,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绿洲。荷兰农业机械化和数字化水平居世界前列,荷兰温室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以上,园艺作物的培养、移栽、切割和包装等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基本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
4.注重转化增值。世界农业强国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尊重农业的产业特性,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日本为例,日本农业产值构成中,基础农业仅占18.5%,其余皆来自农产品加工、贸易与服务业,二次增值优势明显。日本农业或以各村为界、或集合多村资源,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在充分了解国内、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信息,并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产品。
三、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
世界各农业强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将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各农业强国将农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农业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将农村视作农业产业园区,将农民视作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家。政府制定相应法律与制度,创造各种条件,解决好“三农”问题。一是以政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欧盟实施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给予补贴,形成了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惠农机制。长期以来,日本、荷兰以及以色列等国政府通过税收、补贴、信贷等财税政策,鼓励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畜牧、园艺等特色农业。日本的农业支出占日本政府一般财政预算的10%。美国2003年通过了《新农业法》,明确了农业补贴的范围和手段,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比原法案增加近80%。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美国农业生产从土地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目前,美国农业生产率是我国的100倍以上。二是以政府引导确保农民收入稳定。以色列实行订单农业。为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农民购买农业保险,政府承担50%的风险。以奶牛饲养为例,以色列奶农要服从生产配额,生产配额由以色列奶牛协会制定,而产品价格则由政府部门控制。根据以色列法律,奶牛场不允许生产和销售未经加工的牛奶,这种做法有助于在保持供应与需求平衡的同时,使本行业得以持续发展并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荷兰农业企业可向政府递交贸易报告,农业部在40多个国家设立情报站,政府视情况就荷兰农产品出口遇到的问题向有关国家和组织递交议案或提起申诉。三是以现代农业理念带动农业发展。澳大利亚政府革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通过平衡林业、畜牧业和农耕用地之间的比例,使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农业活动比重适当扩大;农业主管部门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元素,形成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
2.重视产业链整合。产业链的形成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交易机制的作用不断引起产业链组成的深化。各农业强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分工协作,研发、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环环相扣,产业链的经营几乎囊括了所有大宗农产品。一是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美国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产业化水平很高,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一体化。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加工。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规模大,加工水平高,成为家庭农场与市场销售的中间力量。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美国基本上不直接销售初级产品,经过对农产品精选、加工、包装后销售,价值都提高1倍至10倍。二是实力雄厚的研发平台。在高度发达的科研体系支持下,以色列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生产十分活跃。一般说来,一个新品种的生命周期为三至四年,之后,它将被另一新上市的产品所取代。而一个新品种从开发到实现商品化平均要花费五年。所以,在一种产品上市之前,另一个更新的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循序渐进,推陈出新,使以色列的农业育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荷兰农业基础及应用研究机构专业齐全、布局合理,政府对农业科研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每年仅拨给温室产业的科研经费就达180亿欧元,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三是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日本有全国统一、遍布乡村的庞大农协组织体系。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集农业、农村、农民三类组织为一体,对会员的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运营效率。荷兰全国2000多家各类农业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销售、保险、金融等一条龙服务,创造了全国60%的农业收入。
3.注重跨行业统筹。农业与其它行业间实现了良性互动,促进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一是强大的农产品物流设施。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完备,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美国还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网络,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比率,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农产品各市场主体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行情、获取价格变化信息的直接窗口。二是发达的农业教育体系。荷兰农业教育体系发达,农业部对科学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其全部预算的40%。日本非常注重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级人才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的办法鼓励高中毕业生报考农业大学,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就确保40%以上的农村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在农村,对农民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教育培训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三是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各个州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农业金融机构。农业金融机构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资金, 不仅为农业领域提供了贷款,而且还开发了详细的专门针对农业发展的企业金融业务。同时,在代表劳工利益的工党(Labor Party)和代表农场主利益的国家党(National Party)的积极推动下,联邦政府也先后设立了三个专门农业金融机构,以满足农业生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4.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树立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发展的外向型战略,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荷兰实施“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农业政策,通过大量进口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再对外出口,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荷兰大量进口饲料,出口畜牧产品,农业附加值的50%来自畜牧业;国内不产大豆,但豆油和豆饼均有净出口;“喜力”(Heineken)啤酒响誉全球,生产原料却依靠进口。荷兰凭借自身优势打开国际市场的同时,进而利用国际市场反向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近年来,荷兰在园艺等优势领域积极与非洲、亚洲等自然条件好、人工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合作开展种植外包,同时对外来品种进行研发改造,引进了大量的花卉优良花种,并提前储备了近千种新品种。荷兰的花卉插条和种苗已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产国家,本土则成为世界花卉分拨中心。
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扶持政策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农业强国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政策和机制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借鉴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以黑龙江省为例,提出五条扶持政策建议。
1.坚持走品牌富农之路。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塑造黑龙江省独特的有机、绿色农业品牌形象,以有机、绿色农业为主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大力实施有机、绿色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有机、绿色农产品,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进一步培育、整合品牌,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有机、绿色农产品名牌,努力把北大荒、完达山、飞鹤、寒地黑土、中粮美裕、九三、摇篮、龙丹等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叫响全国,推向世界。应着力扩大有机、绿色农业品牌影响力,从全国、全球层面看待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的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境内产品出口基地和境外农产品开发基地,加强对俄、对韩农业合作战略升级,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农业融入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应严格保证黑龙江省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品质,根据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突出抓好农产品产出能力建设,实现品质优良化、产量规模化、产地集约化。同时,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把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农业标准化体系。
2.坚持走科技强农之路。农业是利用光热水气土等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一种产业,因而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克服农业行业弱势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要有现代农业科技来支撑。黑龙江省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确立适合的技术进步路线,为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一是抓“源头”,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国家级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进一步创新农业育种技术,重点培育具有黑龙江省优势的原创性品种,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品种,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机制”,构筑黑龙江省种源高地;研究借鉴国外成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全面提升农业基础技术、农业应用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创新水平。二是抓“渠道”,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村科技服务、咨询、转让等中介机构,支持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开展统一服务等方式推广技术,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积极投资于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事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创造条件。三是抓“终端”,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以农业科普为主的继续教育,广泛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提升农民应用科技成果能力和种养技术水平。
3.坚持走产业兴农之路。农业作为产业必须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也是黑龙江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要解决农业“种强销弱、量大链短”的问题,应以农产品供应链的理念和模式来构建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时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的供应流程,在空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分布,在经营上将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等资源统一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格局,将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经营空间进一步扩大、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多元、经营风险进一步缩小,充分利用经济乘数效应,在多层次、大范围上实现农业经营效益提高。一是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服务联结为主向资产、资本联结为主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整合同业农业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资产结构多元化的农业企业集团。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户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法人制度,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专业经济组织发展,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的联合。三是推进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组建跨地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营销、信息、技术服务等功能,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传播渠道,及时传播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农产品流通消费信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
4.坚持走生态护农之路。传统观点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其实质就是发展现代“工业化农业”,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饱受质疑。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应在实现高产量、高生产率、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追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一是大力保护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以有机培肥为基础,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层黑土。加大耕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严控和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点源、面源污染,推进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三是筑牢农业生态屏障,加快农田防护林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加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水源和扎龙等重要湿地保护,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走机制扶农之路。改革不适应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理顺现代农业管理、土地使用、投融资、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良好的农业财富积累和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实行土地、资本、技术、劳动联合,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运行机制,明确参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利,加快形成市场带动型、加工推动型以及服务引导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新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方式,通过引进工商企业、外资参与农业建设,走现代化的大农场、大企业经营模式。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完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预警等机制,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对各类资源的配置作用。大力支持精准扶贫,强化财政支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财政收入增长与增加“三农”投入衔接机制。
(作者系黑龙江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