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危机”何以破局
来自公安部的消息称,这种名为“美国黄金玉米”的甜玉米种子,在湖南通道县种植之后,导致200多亩玉米绝收,当地农民损失惨重。这批种子是通过水客携带等途径走私入境的,并在多个省份种植。据称,这种走私方式已持续数年。
食安之,方能天下安。但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作为源头的种子产业正面临多重冲击:一方面,大量走私种子进入中国,农民绝收、生态入侵等问题屡现;另一方面,国内的良种研发和推广均存在种种障碍,并欠缺大型种业集团。
中国种业到底该何去何从?
走私种子之害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曾表示,国家对种子进口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哪怕是经过批准的种子进口,到海关时都需要全面检查,要出具各种证明和报告等。
“种业问题已困扰科学界很多年了,这几十年都在讨论。”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王大生向记者介绍说,种子走私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首先是因为暴利,“十年前,一粒较好的蔬菜种子售价约在1毛左右,而国内本土种子一斤才几毛钱,走私客有利可图”;其次,有些国外的种子质量比较好、产量高,导致种植户愿意购买进口种子;第三个因素则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尤其是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很多种子通过个人携带、组织携带入境,缺乏有力监管”。
走私种子会带来哪些危害?
王大生认为,很多种子没有经过国家的审核,一些已成为外来入侵的害种,“境外的走私种子会携带不可免疫的疫病,这些疫病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此外,走私种子猖獗会大幅减少本土种子的占有份额。“如果国外的种子大肆占领本土市场,将可能危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本土种业之殇
危及中国种业的,不仅有来自国外的走私种子,还有本土种业的推广乏力、渠道不畅。
“中国的技术并不落后。”王大生认为,以种子而言,我国的玉米等大类都有上千个品种,而且均是当地农科所培育的适合本地的最佳品种。但问题在于,科研试验系统没有完整的育种设计,“无管理、无档案、无种子资源!没有数据库、资源库,没有杂交平台、育种平台,没有实验场!我国的种业现在没有大型集团,全国大概有8000多个种业公司,具有研发能力的大约不到1.5%,培育成功的种子品种极少”。
“为什么国内的育种科研进展缓慢?把农作物当材料、把生物学当目标,进行的是论文式研究。科研人员重视实验室工作和论文发表,却忽视了野外工作。所以,在品种的后续研究方面有所欠缺。”王大生表示。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研究员张正斌告诉记者,中国的育种力量和科研布局都需要改善。“让种子企业搞育种和品种推广是个大方向,但还需要多途径搞育种。中国地域广阔,农业生态条件多样,需要多层次的育种单位。”
“中国良种”之盼
王大生认为,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本土种业的发展问题,建立本土品种的整体规划。
张正斌则表示,中国需要加快有自主产权品种的培育,同时加强品种保护。种子行业是一个经济效益比较高的行业,应该尽量避免“搞育种的人可能没有挣到钱,而种子企业发大财”的现象出现,“如果我们任由国外种子公司在中国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可能就自然受到威胁”。
“国家需要加强种子企业的管理,形成有序竞争,在不同生态地区形成不同的品种产业,不能跨地区非法经营,否则会导致无序竞争,造成很多矛盾和损失。”张正斌说。
张正斌并不排斥本土种业和国外合作,“但这需要通过正式渠道进行,比如国家的‘948’项目等,专门支持引进国外农业新技术包括新品种和优异种质资源。这样可以避免知识产权纠纷,也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等其他生物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