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不务农“中小农”不愿种粮食生产现状亟待扭转
现状一:以资本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下乡"种"起了养殖场、工厂、商品房等,很少有大额资本下乡以生产粮食为主体。
现状二:以宿迁市上塘镇为例,50~70岁的人在种地,其在农户比例中不到1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在农村土地无人种,撂荒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所谓"大农"的伪农现象普遍,二是"中小农"不愿种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新增补贴向"大农"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目的是要发展以资本经营为特征的"大农".但是,在地方实践中,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监督,普遍发生政府推动土地流转的竞赛,多数"大农"下乡是假,钻国家政策空子是真,"种"起了养殖场、工厂、商品房等,很少有大额资本下乡以生产粮食为主体。这些以资本经营为特征的土地流转,结果是粮食没生产,耕地却遭破坏,土地生产率大大降低,造成了新一轮的社会矛盾。
目前,"中小农"不愿种粮的现象也很普遍,我在江苏农村改革最早的宿迁市上塘镇调研发现,该镇95%以上的村,只有50~70岁的人在种地,而这个年龄段的种地人口,在农户比例中不到10%.
当前,所谓"大农"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难以保证,"中小农"不愿种粮,国家粮食又不能完全依赖进口。未来的粮食问题,是政府必须面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建议:
一是调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度。让"前三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尽可能地及早缩小城乡差距,谋求均衡发展。避免"前三化"发展太快,后者难以跟进,造成农村土地大面积撂荒;避免"米袋子"和"菜篮子"价格飞涨,倒逼城市农民工返乡种地的被动局面。
二是提高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现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旨在保护粮农利益。由于国家临时粮食储备政策出台不及时,导致粮食价格始终偏低,农民的利益难以保证。如果不能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就要加大对农民种地的补贴,尤其要协调好市场,调控好农资的价格。
三是加强对当前种田农民的现代农业知识培训和培养新一代农民。地方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鼓励一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到基层。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建设,探索制定吸引城市青年从事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采取保留城市户籍、提供社会保障等待遇,吸引他们成为现代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实现农田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的另一种方式,目前粮农兼并亲戚朋友的土地,实现小规模经营,有一定的效益。农民普遍希望耕地连片,扩大经营规模。所以,政府应鼓励引导农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规模在20~70亩的种粮大户,每户平均净收入为2万~3万元,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外出务工,收入基本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收入相当。这样,农民在家务农既可以保持完整的家庭生活,又可以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这部分人成为职业农民后不会轻易离开农村。另外,可以尝试让农民以土地出资入股,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白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