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获农业部科技奖成果助力福建生态省建设

日前,根据农业部做出的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表彰决定,我院《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生防制剂的创制与应用》等项目分获农业部系统颁发的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这些获奖项目多数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展开深入的研究,增产增收效益显著,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9.4亿元。

中华农业科技奖是我国农业行业设立的综合性科技成果奖,主要奖励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是为了奖励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院资源所刘波主持的《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生防制剂的创制与应用》成果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工程所林斌主持的《农村沼气产业化研究》成果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土肥所林新坚参加的《“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成果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土肥所林新坚主持的《姬松茸AbML11及高产、低镉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成果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生态所翁伯琦、土肥所罗涛等参加的《食用菌对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成果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土肥所王飞参加的《福建稻田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成果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重要土传病害生防研究项目

《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生防制剂的创制与应用》,该研究项目针对引起重要土传病害包括青枯病、枯萎病和线虫病等发生规律入手,首次明确了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空间分布等规律;建立了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病原致病性早期诊断体系;筛选生防菌,获得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土传病害生防菌株;首次明确了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生防菌的作用机理,获得了其活性成分;创新发酵工艺,优化生产工艺,联合生产企业,研发出防治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的生防制剂,获得农业部生防制剂的登记证,推进生防制剂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使生防菌能在田间有效定殖。

该项目累计推广300多万亩次,对重要土传病害防效达75-90%,累计增收5.4亿元。研发的微生物制剂具有安全、环保、稳定性强、生产工艺明确、成本低等优点,在成为替代化学农药的生防制剂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农村智能沼气产业化项目

《农村沼气产业化研究》项目组调查福建省十个养殖重点县市406个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针对存在问题,完成农村沼气产业化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研究,为沼气工程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改原本置于厌氧发酵前的固液分离为厌氧发酵后再分离的新工艺技术,达到高效产气,同时建立了固液分离后猪粪渣进行厌氧干发酵生产有机肥工艺;建立玻璃钢夹套水泥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建立上流式加温玻璃钢沼气池,并改进上流式沼气池出料,设计生产出无动力束流增氧防漏装置;应用耐酸、耐碱玻璃钢材料,通过工艺创新,设计并生产出可调压玻璃钢储气柜,达到沼气压力自动调节的目的;应用沼液灌溉集水井,建立沼液灌溉缓冲模式;设计ZJK-1型沼气智能调控系统,建立沼气能源温室大棚。

该项目形成的技术体系有利于“严重污染环境的畜禽粪便高效、持续转化为人类急需生物质能源”使这一“变废为宝”项目能够大规模产业化,经六家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企业示范应用,沼气直接收益394.08万元,沼液、沼渣综合利用间接收益2000万元。

绿肥高效生产技术集成项目

《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项目从2004年开始立项,联合皖、赣、浙、闽等农科院及相关单位,以冬闲田削减、化肥减施、耕地质量提升、清洁稻米生产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大规模联合试验研究和示范,最终形成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稻区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的完整技术体系。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获得新品种认定7个、制订绿肥相关技术规程13项、地方标准2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70万多亩,增产稻谷13.4万多吨,节约氮磷钾肥2.0万多吨(折纯),增效4.3亿多元。通过生物固氮、土壤固碳、减少化肥用量,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姬松茸高产低镉生产研究项目

《姬松茸AbML11及高产、低镉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在我国率先采用N+离子束技术选育的姬松茸AbML11新品种通过省级认定;制定了《巴西蘑菇菌种生产技术规范》福建标准;摸清了姬松茸对镉的富集规律,筛选出降低镉富集的改良剂;研究填补了危害姬松茸病原真菌--小孢盘菌的空白;实施了姬松茸安全生产综合控制技术,有效降低姬松茸子实体镉含量和小孢盘菌病危害,产品符合欧盟和日本有关标准。

该项目在全省13个县(市)、62个乡(镇)实施推广5年,利用稻草、畜粪等农业废弃物达194157 吨,栽培姬松茸963万?,占全省姬松茸栽培面积的50%以上;与常规栽培比,提高单产达21.39%,创总经济效益3.3亿元;为社会提供健康食品达5911.05吨(干品),解决就业20589人;建立了15个姬松茸AbML11及其高产、低镉的栽培示范基地,面积达124.3万?;培训菇农达11624多人次,还将该技术推广到云南、宁夏、新疆等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

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项目

《食用菌对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综合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实际,创新并构建了农田秸秆-菌业开发耦合体系,研究并建立了6类农牧废弃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多元耦合技术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环境优化;开发农田秸秆、菌渣、猪粪栽培双孢蘑菇新工艺,单位产量与转化率分别提高24%与9.6%,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建立了食用菌栽培基质重金属安全阀值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发杏鲍菇菌渣栽培双孢蘑菇、姬松茸,白灵菇菌渣二次栽培平菇和菌渣有机肥生产技术;通过科研单位、农业推广单位、企业的紧密结合,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37.9万亩;菌渣肥替代化肥用量30%以上,作物增产4.7%~10%,总增效益达5.84亿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稻田有机质提升技术集成项目

《福建稻田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历经4年,组装集成紫云英绿肥种植及利用、蚕豆经济绿肥种植及秸杆利用、稻草还田腐熟高效利用3种主要稻田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在全省25个项目县的水稻、马铃薯、莴苣、烟叶等作物上开展大面积的试验示范推广,分别增产6.85%、8.78%、5.50%、5.52%,累计推广应用521.56万亩,新增总产值6.25亿元,新增纯收益4.84亿元,总经济效益3.04亿元。项目实施有力促进了福建冬季农业生产,带动了闽北绿色(有机)稻米、闽东南经济型绿肥产业的发展。(院党委宣传部刘碧云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