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年育种家周晓东(为了农民丰收的梦)

为了农民丰收的梦 ——记青年育种家周晓东 本刊编辑部 现为国家农业部本地品种与外引品种高效结合与利用专项课题首席专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省蚌埠市育种顾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稻高产攻关首席专家组成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客座教授、匈牙利农业科学院外籍研究员的东北青年育种专家周晓东,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研究出生态节水型的种植模式,攻克了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培育出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铁杆小麦”国审品种“华建60-1”和“沈太2号”。 (一)实现辽宁地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的历史性突破 2009年金秋时节,在沈阳地区传出喜讯,由周晓东试种的小麦、水稻粮食作物一年两熟获得成功,填补了该地区的历史空白。此前,辽宁省政府网对外公布,青年育种家周晓东在辽中的新民市试种的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一年一熟种植模式的历史性突破。试验数据显示,第一茬小麦平均亩产400 kg,第二茬水稻平均亩产413 kg。粮食产量比单种一季水稻(按辽宁水稻最高平均亩产600 kg计算)增产35.5%,实现了土地的高利用率。 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总结会上,全国东北小麦晚熟组从2006年开始共有10家育种单位参加试验,共试验14个品系,经过3年的区域和生产试验,能够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和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个,其中就有周晓东选育的铁杆小麦“华建60-1”。这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农业部组织国内10名权威育种专家对周晓东的成果进行了专题论证,给予一致肯定。专家组认为,周晓东的研究成果和所保存的大量种质资源,对加快提升我国小麦育种水平意义非常重大。 农业部科教司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就在辽宁建立“周晓东育种实验室”的相关事宜进行研究论证。该实验室建成后,将重点负责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粮食、蔬菜良种的研究试验和繁育。 (二) 麦田问道,攻克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 东北地区属于春小麦种植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辽宁省要求小麦品种能早熟、高产、抗病、抗倒伏。黑龙江省则需要高产、抗病、抗倒伏、抗旱的品种。周晓东为攻克难题,暑去寒来,一年四季和小麦捆在一起。春天,他蹲在试验田里一笔一笔地记录试验数据;夏天,他带着草帽拿起镰刀和专家一起给小麦品种测产;秋天,为了提高育种速度,他背起行囊到海南、四川等地进行南繁加代;冬天,他忙于和国内外育种专家交流。为了掌握前沿的育种技术,他自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农业新技术交流会、研讨班。他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搜集育种资源,丰产性好的抗病性差,抗病性好的丰产性差,抗病性、丰产性都好的,麦秆的强度又不够。成千上万份麦种一份份地研究、比较、筛选、淘汰。各种试验数据整整装了几麻袋。最终,周晓东发现了小麦抗倒伏矮状育种资源,攻克了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又用科学的方法把小麦的各种优点集中到一起来,终于培育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新一代“铁杆小麦”品种“华建60-1”。并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前夕,通过国审。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农业部高级顾问、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所长杜振华教授曾对“铁杆小麦”惊奇地评价:“了不起!矮秆、大穗、抗病,农艺性状优良,这样集中的好试验材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农业部专家关于中国小麦现状、发展及科技创新问题的报告中,周晓东和他的"铁秆"小麦榜上有名。 利用太空技术育种是周晓东多年的一个梦想。他在国内首个以私人名义实施太空育种,2004年10月15日,搭载着由周晓东选育的13个品系共计54克麦种的第二十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顺利从太空返回。从那时起,周晓东正式开始进入了利用空间技术育种的阶段。经过卫星搭载后的种子,周晓东进行了扩繁和选择。选出了适合东北春麦区小麦新品系1 000多份。2012年他培育的“沈太2号”超早熟小麦,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列早熟组第一名。 (三)20年风雨无阻,18万里足迹殷实 在小麦育种领域,周晓东由当年的“神州行”成了如今的“全球通”。在周晓东的实验室里,有一张全球"麦图",那上面详细地标着世界各地年度小麦生产详细情况和变化情况。他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小麦主产区,实地采集了所到之地的土壤、气候资料和种源材料及小麦标本,建起了拥有3万份育种材料的世界首个私人小麦种源库。 周晓东因此应邀赴国外讲学。世界粮农组织邀请其参与援助非洲项目课题的研究。周晓东的学术报告不仅吸引了国际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图“一条龙”垄断粮食市场的利益集团的注意,他们盯上了这个周晓东“潜力股”。从澳大利亚到北美,周晓东所到之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出现,价码一次次抬高,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曾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爱心无国界,世界人民的温饱我也有一分责任。中国的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也是对世界的贡献。2012年,周晓东将手中的3万份小麦种质资源全部捐给了黑龙江农垦总局用于支持东北地区的小麦科研和生产。 (四)把小麦育种这种公益事业当成自己事业 作为“科研个体户”,周晓东用个人的努力实现着国家行为,坚持20年把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被誉为“雷锋牌”。 行业内没有人愿意研究小麦育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农民第二年可以留种。这样,农民得到了实惠,育种单位形不成小麦种子垄断经营,效益低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优质小麦种子的知识产权很难得到保护。因此,研究的单位越来越少。虽然周晓东没有得到实惠,但他选育的小麦良种却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广。业内的同行们都说周晓东的研制的麦种是“雷锋牌”的。这些年,种植面积累计达到近200万亩。有人戏称他是“麦痴”,就是研究小麦育种的傻子。周晓东淡淡的回应:如果能让农民的小麦增产,我甘当这样的傻子!他选育的小麦良种,不是专家的最先认可,而是眼见为实的农民先打的高分。给他的褒扬不是在辉煌的领奖台,而是在农民丰收后的炕头上。东北麦区的农民,使用他选育的“好麦种”(当时尚未经国家审定)“以粮代种”,累计增产1 500万公斤。每提到这些,周晓东就有一种成就感。他说:不能光想自己钱袋子,要多想想老百姓的面袋子,我最不愿意看到有一天出现一麻袋钞票买不到一麻袋粮食的局面。周晓东先后为汶川灾区人民群众捐赠10万斤小麦、雅安1万斤大米、辽宁抚顺灾区1万斤大米。他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用产量回报社会。目前,周晓东正在利用超早熟水稻资源进行辽宁地区一年两熟水稻高产攻关研究,我们期盼他的成功。 《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第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