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稻专家林志清研究员(潜心研究水稻 造福新疆稻

潜心研究水稻造福新疆稻农 ——记新疆水稻专家林志清研究员 本刊编辑部 新疆农业科学院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林志清研究员,几十年来一直埋首于粳型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和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的育种,以及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工作,为新疆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和生产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林志清研究员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潜心倾力研究新疆粳型杂交水稻,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西北稻区杂交粳稻配套应用技术研究”;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疆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科技部支撑计划“杂交粳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的选育”;承担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水稻转基因田间抗旱鉴定研究;连续26年承担国家北方稻区联合区域试验、“秋光组”在新疆米泉稻区的区试及生产试验;自治区科技厅的“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特种稻米选育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自治区科技厅的”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杂交组合的选育。主持自治区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自治区科技厅抗旱节水项目的“水稻膜下滴灌”品种筛选;新疆农科院“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一期研究项目;杂交稻的优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选育;新疆农科院“水稻优质、高产杂种优势利用”二期研究项目;水稻优质、高产的杂交组合选育;新疆农科院“新疆‘野败型’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研究”等多项课题。 林志清研究员先后育成并审定通过了新稻2号、新稻41号、国审稻“粮粳5号”等水稻品种15个[常规品种11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杂交水稻品种4个],获得水稻新品种保护权两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获乌鲁木齐市第二界论文三等奖一项。在水稻品质育种方面,已处在我国的前列。如香米新稻9号填补了新疆无香米的空白;红米新稻13号填补了新疆无红米的空白;新稻17号2009年荣获国家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三等奖;新稻28号水稻品种,其生态适应性广、产量高,一般亩产在700~750 kg,最高可达800 kg。其品质优良;垩白粒率低,米粒晶莹透明。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品质分析,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成为新疆审定的唯一一个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一级标准的品种。2011年,新稻28号又荣获国家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三等奖,深受广大稻农欢迎;新稻41号2013年荣获全国粳稻优良食味品评特等奖;粮粳5号是采用多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滇型杂交水稻恢复材料,2001年进入鉴定圃进行产量鉴定,同时与滇型不育材料进行测配,结果恢复率很高,配合力极强。2008年参加国家北方稻区水稻品种中早粳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772.6 kg。较对照秋光增产12.5%,居本组第1位,2009 年参加国家北方中早粳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2 kg,较对照秋光增产11.8%,它不仅高产而且适应性广。在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新疆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稻区、河北北部及内蒙古赤峰等稻区均可种植。该品种2010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新疆唯一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新品种。 林志清研究员所育品种在产量方面,一般亩产750~800 kg,处于我国水稻产量的先进水平。在食味品质育种方面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已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如新稻41号2013年荣获全国粳稻优良食味品评特等奖(评分为86分与日本产的特级优质米越光评分89分仅差3分),粮香5号2013年获全国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一等奖(评分为83分),粮粳10号2013年获全国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一等奖(评分为82分),为新疆水稻研究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2010年,林志清研究员累计推广自育的主要品种共计30多个、推广面积约180多万亩。 林志清研究员主持的新疆杂交水稻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粳稻“野败型”杂交稻成功配套,已进入组合的配制及产量比较鉴定阶段。滇型杂交稻研究在产量、品质方面都有所创新。已审定的新稻22号、25号、38号、40号及待审的粮粳杂8号,其产量都超过对照10%以上,品质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三级和二级。 目前,林志清研究员已经将水稻研究由单一的产量型育种转为优质、高产、多抗育种,由单一的常规育种转向常规与杂种优势利用和水稻“膜下滴灌”旱作的品种选育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水稻上岸旱作,由无氧的嫌气呼吸转变为有氧呼吸,其生理、生态环境改变后:大部分水稻种质资源在“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条件下表现适应性极差。主要为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植株变矮,生长量较低,穗型变小、穗粒数减少,空秕率较高。都能够抽穗、开花,但多数材料不能够受精结实(大约有80%左右)。 林志清研究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水稻旱作材料不仅植株变高、茎秆粗壮,分蘖能力强,而且穗大、粒多(穗粒多在180~350粒,大穗有400多粒)一般穗在200多粒以上。结实率也有很大提高,达到80%以上。通过几年的研究表明,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技术可行,但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化的技术研究,形成完整的优质,高产、稳产覆膜滴灌栽培技术体系,尤其是水稻旱作栽培品种的选育更为迫切。 自2009年开始进行水稻“膜下滴灌”旱作品种收集、研究。在选育粳型耐旱、优质、高产旱作水稻新品种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已拥有一批高产、优质、抗旱的种质资源,可为新疆“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持续提供大量的种质资源。已成功培育出一批用水量仅600~700 m3/亩,而产量能达到600~750 kg/亩,比较理想的品种(品系),为今后新疆发展水稻"膜下滴灌"旱作栽培,奠定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几十年来,作为新疆水稻的研究工作者,林志清研究员倾心致力于新疆水稻的稻米品质、产量、生育期及高产栽培研究,始终以“造福一方百姓”作为自己从事水稻研究的终极目标。 《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第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