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数据被误读我国中药何时走出去
【导语·中国药材网】据了解,我国中药企业“走出去”的确任重道远,但真实数据并非如此夸张,有些报道的确存在“误读”。2013年11月召开的全国医药外贸形势发布会透露,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但201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仅为24.99亿美元。出口瓶颈的确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发展。
在许多报道中,中药出口一直“障碍重重”,甚至被称“沦为日韩原材料基地”。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国际上没有哪一家机构对传统医药的国际市场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国中药企业“走出去”的确任重道远,但真实数据并非如此夸张,有些报道的确存在“误读”。
中药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较少、中国沦为日韩等国药材基地……近日,关于中药国际化遭遇困难的消息让人忍不住担忧。然而,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虽然我国中药企业“走出去”的确任重道远,这些障碍更多却是媒体的误读。
全球份额只有百分之五?
有一条正在被众多媒体转载的消息称,“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约为300多亿美元,而在全球拥有绝对中药材资源优势的中国却只占了5%的份额”。
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副秘书长黄建银对此消息感到十分意外。“据我了解,国际上没有哪一家机构对传统医药的国际市场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发布统计报告。”黄建银告诉记者。
国际权威医药数据统计调查机构IMShealth发布的报告表明,2003年欧洲市场上OTC类中草药销售额为49.6亿美元,而中国海关统计的2005年中国对欧盟的中药产品出口额为2.16亿美元。“欧盟市场销售价格至少是中国出口价格的4~5倍,约合8.64亿~10.8亿美元。如果2003年欧盟中草药市场销售额为49.6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按10%计算,到2005年预计为60亿美元,那么同年中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为14.4%~18%,实际份额很有可能会大于这个测算值。”黄建银向记者分析。“世界重要市场中,日本、韩国所占的份额高达80%~90%。”从这一广泛流传的消息看来,“洋中药”似乎正大行其道,中国制造的“正宗”中药反而趋于衰落,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医药保健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直接反驳称,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危言耸听”。“日韩的所谓中药基本上都是本国使用,并没有大量出口。很多媒体用中国的中药出口额与日韩市场的本土传统药来计算占比,本来就有失公允。”于志斌说。
似乎更为公允的方法是,如果计算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就应该加上中国市场;如果仅计算出口额在国外市场的占比,就应该把各自的本土市场去掉。“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我国中药的占比都会超过50%。”于志斌判断。
据英国国际商业监测机构BMI预测,2013年韩国的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15.1万亿韩元(约151亿美元)。黄建银指出,这个数值与中国2010年的中药工业产值3172亿元(约469亿美元)相比尚不足三成,因此,日韩两国中药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80%~90%的份额“应该站不住脚”。
成药和药材谁能“走出去”?
2013年11月召开的全国医药外贸形势发布会透露,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但201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仅为24.99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为8.58亿美元,中成药出口仅2.65亿美元,提取物出口11.64亿美元。中成药国际出口仍然面临困难,并再度出现了300万美元的逆差。
黄建银告诉记者,中成药的出口规模可以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程度。目前中成药在国际上注册有一定难度,同时,企业在回报率不高的情况下,“走出去”注册的积极性也不够高。“因此应该积极支持我国的中药企业到海外注册,企业也需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国际市场,主动进行注册申请。”
于志斌告诉记者,我国中药出口的确存在原料出口占比较大而成药出口较少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中药“走出去”需要中医的支撑,而文化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医药“走出去”的进程。其次,药品“走出去”必须通过对方市场的注册认证,而目前国外(尤其是西方主流市场)并没有针对中药的注册认证。“要想进入对方市场,中药必须适应对方市场对西药的注册认证,这是我国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根本障碍。”于志斌指出,“中医药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须建立国际认可的一套认证体系,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