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坚冰难破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发表讲话,大力推销“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结构改革。用安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民间投资,让生产率进步支撑日本的长期持续复苏”。但是,结构改革遭遇到利益团体的强大阻力,结构改革的坚冰至今难破。
部分改革措施“看起来很美”
日本财务省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日本国家债务余额高达10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而日本经常项目盈余为3.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54亿元),创1985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这使得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部分财政重建能力再成焦点。
去年6月以来,安倍内阁推出一系列提振经济的增长战略,试图打破多年来阻碍日本发展的体制壁垒。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扩充税收来源,加快财政重建,从今年4月起,消费税率将从现在的5%提高到8%,争取到2015年,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减至2010年的一半,到2020年实现财政盈余;其次,加强农业活力,增加产品出口,安倍内阁提出农业农村所得10年倍增计划,从今年起取消存在40多年的“稻米生产调整”制度,政府不再控制稻米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对农户的补贴;再次,改善投资和商业环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搭乘亚太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包括设立“国家战略特区”,在部分地区进行法律和税制的改革试验;此外,还包括改革劳动力市场,鼓励女性就业,力争到2020年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0%。
不过,一些措施“看起来很美”,但付诸实践难度较大。比如将女性员工的育儿假最长延至3年,以鼓励女性工作家庭两不误。东京大田区一家汽车配件加工公司的经理告诉本报记者,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根本没有经济实力让女工在家带孩子3年再回到工作岗位。日本企业男性一统天下的“西装文化”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社会经济“沉疴”阻碍改革
日本经济结构改革触及社会和经济的“沉疴”,虽然安倍本人多次表示“愿做一个强大的钻头,冲破既得利益的坚硬磐石”,以显示其推进改革的决心,但日本经济结构改革至今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以农业改革为例,安倍原本希望借TPP谈判打破国内农产品依靠补贴维持高价的体制,但在农业团体的游说下,最终还是将维持部分农产品进口关税作为加入TPP谈判的条件,违背了美国提出的全面取消关税的要求,延缓了谈判进程。
在去年年底的众议院选举中,许多自民党议员因许诺反对TPP而当选。自民党所属的国会议员中,有半数以上加入了该党内部的反TPP议员联盟。
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并非始于安倍。近10年来,从小泉纯一郎至野田佳彦的历届政府都推出过各自版本的改革蓝图,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对日本这样一个发达经济体来说,利益格局高度固化使得任何改革都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风险。
高盛年度经济预测报告认为,日本要想解决社保透支、财政整顿,必须基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上述问题又与长期存在的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政府很难在这些方面有较大作为。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结构改革一旦失败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巨大风险。“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质疑。日本政府计划于今年6月推出新的增长战略,但提高消费税率可能带来的景气回落,令“安倍经济学”今年下半年面临巨大挑战。
点 评
张季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研究员):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在过去一年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摆脱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胆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前者以超量化宽松为特征,而后者表现为日本政府的大量投资,亦即凯恩斯主义的老一套。这两种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结构改革的推动作用不大。这一年实现了股市看涨、消费扩大以及因日元汇率下跌带来的出口增加,但这仅仅是短期效应。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日本的通胀目标远没有达到预期,处于正增长水平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递减趋势。可见,治标不治本的经济政策并没能触及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