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小种子有大未来

人民日报,2012-12-21,作者:冯华

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研制成功,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获颁许可证,标志着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成功了,成功了!”今年4月,位于武汉光谷的中国种子集团生命科学中心,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由中种集团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的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诞生了!有了它,水稻育种效率将从传统的8—10年缩短为3—5年。

这是我国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取得的创新成果。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国种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未来3—5年,中国种业企业有望在世界种业前十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商业化育种重点由企业承担

对于执着了大半生的育种事业,闫永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干劲十足。作为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从今年开始,国家“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集成”项目以金博士种业为主开展实施。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喜获“九连增”,高产优质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关键。未来,种业仍是决定中国粮食产量的最大因素。但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市场只有10年时间,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近年来面对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的强势竞争,民族种业压力很大。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意见》,明确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科研单位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重点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重点由企业承担,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打造我国农作物种业的龙头。

随后,一系列推动种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财政方面,面向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正在实施,今年投资3.4亿元,着力提升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能力。税收和金融方面,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政策得到落实。行政许可管理方面,去年9月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对育种创新资金、硬件设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多的时间里,种业发展势头之猛、投资积极性之高、兼并重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企业数量从8700家降到了6900家,32家企业于近日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首批“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入选“国家队”。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让科技真正长在企业里

300万年薪外加若干股份,这是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波向老同学徐国平开出的条件。徐国平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他在玉米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方面的经验将把联创的科研提升一个档次。”同为育种家的王义波钦佩地说。

一年多来,种业界的大手笔投入不断。一部分初具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更加意识到,不搞育种,不搞品种创新,就没有前途。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投入50亿在武汉光谷建起生命科学中心;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亿构筑起自己的科学研究院;大北农集团投资1.2亿元建起了生物技术中心……

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合作向纵深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携手8家玉米种子骨干企业在北京签署协议,构建起“8+1”的科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展育种材料创制、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联合测试等合作。

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最关键的是育种导向和育种方式的转变。“品种好不好,农民说了算!”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梅元说:“商业化育种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需要什么种子,企业就培育和生产什么种子。”

在育种方式上,企业也开始向工厂化育种转变。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庚辰感触颇深:“育种可谓小概率事件,只有基数大了,新品种选育成功的机会才会增大。”据介绍,奥瑞金一年筛选1万个自交系,5万—6万个品种组合,每年都能选育出30—50个品种进入区试。这么大的工作量,一般的科研院所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从卖种子到送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加入隆平粮社后,用种安全有了保障,生产过程中还有技术指导,每亩能增收450元呢!”提起今年的收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的农民何红笑得合不拢嘴。

隆平高科副总裁彭光剑介绍说,隆平粮社是湖南省第一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了42家基层合作社。

袁隆平院士多次到基层社指导,他说:“隆平粮社是隆平高科连接农村和农户的纽带,让我们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方便、更有利。”

在河南省周口市,种植周麦系列的农民有个特殊的“专家技术服务团”。说它特殊,是因为提供全套技术服务的是一家种子企业河南天存种业。总经理李青竹说,最早探索服务转型时,他们在全国15个县市试点,每个村发展一个周麦科技示范户。这些示范户可以优先种植公司最新产品,公司在种植全生育期给予短信技术指导和免费药物支持等。后来发现效果很好,示范户创了高产,周麦的销售额也提升了30%。

如今,越来越多的种子企业从单纯的“卖种子”转型为“服务提供商”,从推销种子过渡到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服务上来。

“政策的利好效应已经在各个方面初步显现,今后的几年会体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认为,对种业而言,现在是发展机遇难得的黄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