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刘焱副研究员

植根沃土谱写金灿华章 ——记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刘焱副研究员 魏德永 (河南省社旗县农业局社旗473300) “四季轮回里,他象候鸟般跋涉着,迎着春天播下的种子,追着秋天收获的果实。如一位耕耘者,他专注于田畴,挥洒着知慧与汗水,为的是让金灿灿的玉米堆满千家万户的粮仓,让丰收的笑脸装点着这片宛东大地,他倾注对农民的满怀深情,谱写着庆丰收的华彩乐章。”这是人们对南阳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作物育种专家刘焱刻苦奉献农业科研20多年的评价。 刘焱,1967年11月出生,1990年7月走出河南农业大学校门,8月分配到南阳市农科院。他初上大学时,就怀揣着一个梦想--培育出一个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提高当地粮食单产,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但毕业后,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地从事玉米研究,而是从事芝麻研究。不过他心里对培育玉米优良品种的那团火从来没有熄灭过。2003年南阳市农科院调整课题,他便加入了玉米研究队伍,从事芝麻、玉米育种研究。目前他主持“玉米、芝麻育种课题”和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等工作,从事玉米、芝麻等作物育种和栽培试验研究。 育种就是通过人工杂交,改造其遗传特征,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这说起来容易,但作起来却难上加难。刚接手玉米研究,面对没有分类的五六百份种子材料,着实让他头大。为此,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把材料分成五大类后,才开始具体的育种工作。 育种先找种,从遗传学的角度地域差别越大,杂交优势就越强。2004年刘焱没有半点停歇就北上南下到多家省市科研单位寻找玉米种质资源,从此开始了复杂的育种工作。育种过程充满艰辛,是对人耐心和毅力的极大考验。培育一个玉米高产优质新品种,往往要经过几千到上万个组合,数百次试验。也许一万多个组合全部淘汰,一个好品种也出不来。但刘焱坚信他可以培育出一颗好的种子。 为缩短育种周期,刘焱创新地开展就地加代繁殖育种技术,一年种植两季自交系。盛夏七月,他一头扎进试验田,从玉米起身拔节、幼苗生长到抽雄出穗、收获,整天整天泡在玉米地里,不断将抗倒的、抗病的材料进行组合、再组合,选定父本、母本,实现良种性能互补。尤其是在玉米自交系授粉期,需要人工套袋授粉。此时正是盛夏,温度在35℃以上,而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小时,授粉必须赶在上午8;00至下午2:00之间进行,他和课题组成员每天都在密不透风的玉米试验田里弯腰为玉米自交系授粉、测试组合、套袋,腰累得直不起来,衣服和裤子浸满了汗水,人都象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皮肤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花粉落在身上,汗水一浸,又疼又痒。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刘焱付出的滴滴汗水终于浇出累累硕果,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研究分析了玉米最优杂交模式,组配、鉴定、评价了大量的玉米杂交组合。选育出遗传基因丰富、高配合力、高抗病的852、313、5878、9872等核心玉米自交系200多份,培育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广适的宛玉228、宛玉828、宛玉112、宛玉868等玉米新品系10多个。其中宛玉868品种于2012年4月顺利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2004),填补了南阳市农科院玉米育种上的空白。 承担完成了河南省农科院科研发展项目“主要农作物品种适应性及抗性评价鉴定与利用”,鉴定出适宜豫西南地区种植的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二十多个及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示范推广,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深入研究了芝麻抗病耐渍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及芝麻病渍害发生规律及抗病耐渍机理,建立了芝麻资源、土壤肥料、病虫渍草害、气物候等芝麻基础数据库,组装了南阳芝麻综合栽培新技术,为芝麻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刘焱多年来的辛勤努力和杰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和表扬,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南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河南省农科院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农科院先进科技工作者、南阳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一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刻苦钻研,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在科研工作道路上永不停步地前进,受到人们的尊敬。 《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