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饲料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专家:需提高技术含量
从2月1日起,农业部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以下简称《目录》)将正式施行。
新《目录》增加了部分实际生产中需要且公认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或来源);删除了缩二脲和叶黄素;将麦芽糊精、酿酒酵母培养物、酿酒酵母提取物、酿酒酵母细胞壁4个品种移至《饲料原料目录》。
《目录》修订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饲料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张日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目录》对饲用酶制剂、饲用植物提取物、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菌种等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将有力促进和指导生物饲料产业规范化发展。
不过,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生物饲料产业规模仍然较小,除规范饲料添加剂品种之外,加快实现生物饲料工业化生产更是当务之急。
饲料是食品安全之本
“要想食品安全,饲料必须安全。要想饲料安全,原料必须安全。”张日俊对记者坦言,近年来发生的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追溯其源头,基本都是饲料惹的祸。
而在他看来,生物饲料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生产绿色、有机等高端畜禽产品的主要材料和技术手段。
生物饲料品种多样,包括目前流行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培养物;较为原始的发酵豆粕、棉粕等发酵饲料以及饲用酶制剂、功能肽蛋白、功能寡糖、植物提取物等。
“相较于普通饲料,生物饲料不仅适口性好、助消化,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还可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减少发病率和抗生素的使用。”张日俊说,“不仅如此,生物饲料还具有除臭降氨的作用,可以改善畜禽圈舍环境,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不过,由于我国生物饲料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相比于普通饲料,其产业规模以及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仍然很低。
张日俊称,目前,我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企业约400家,国内年销售额约20亿元,但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却不足5家,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也仅有10%左右。发酵饲料的市场普及率则更低,还不到饲料总量的3%。
不过,随着健康养殖需求的与日俱增,生物饲料产业发展也将进入快车道。张日俊预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未来市场空间约200亿元,而发酵饲料产值也将在未来5~10年达到900亿~1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