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杨华研究员
田红琳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重庆401329)
现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全国甜玉米协会理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粮油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农委粮油专家组成员,重庆万亩高产创建玉米指导专家的杨华研究员,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及新成果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曾荣获全国科技活动年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杨华是第三届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重庆市“九五”、“十五”、“十一五”育种攻关工作先进个人。因其在玉米育种领域的杰出贡献,已成为重庆市玉米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杨华研究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20余年来,先后主持科技部、农业部和重庆市各类科研项目28项。出色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优质高产耐阴湿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特用玉米新品种”、“糯甜兼具菜用玉米产业化”,农业部948项目“西南抗非生物逆境资源引进与利用”,“青饲青贮多用玉米新品种示范与推广”等,承担了重庆市“九五”以来良种创新工程“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新材料创新和改良”、“高效耐瘠玉米杂交玉米新品种培育”、“玉米甜糯双隐基因突变材料创新及利用”、“重庆玉米核心种质高效转基因受体材料挖掘与应用研究”、“西南山地玉米抗旱转基因新组合创制”、“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筛选及应用研究”等重大项目。他带领课题组成员一道,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新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杂种优势模式理论和育种组配实践相结合,特定生态选育筛选和多生态适应性鉴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高起点、高效率地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运用定向培育、杂交与回交结合的育种方法,创造性开展转基因研究和热带种质改良利用以及地方种质轮回改良研究,创造出268、561、549、147、181、3388、3069等优良玉米自交系新材料,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32个,其中国审品种8个。他主研培育的渝糯七号达国内领先水平,是唯一通过西南、东南、黄淮海三大玉米主产区审定的糯玉米杂交种,2004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为发展地方特色糯玉米产业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他主持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渝单7号,是重庆第一个粮饲青贮兼用型玉米,改变了重庆市玉米主推品种长期依靠北方的历史;主持育成的渝单8号、11号、19号先后名列国家玉米西南组区试前茅,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级新品种,其中渝单8号被农业部确定为西南国家玉米区试对照对品种,是西南育成品种的标杆。这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和新材料的育成,改善了重庆现有玉米的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推动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发展。杨华研究员针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三农”增收的需要,提出科研应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注重加强新品种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农业科技推广、通过科技兴农、科技三下乡、科技赶场以及全市粮油高产创建与示范等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建立高产展示示范片,推进现代玉米产业技术的有效扩散,助推农民增收和三农发展,扩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面积。2001-2010年,累计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面积达2850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7.8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主编了《鲜食和爆裂玉米育种与栽培》、参编了《特用玉米育种•品种•种植》、《玉米优势区生产技术指南》等专著,发表研究论文8篇,撰写研究报告12篇、学术及科普文章21篇。已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农业部二、三等奖各1项,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他带领的团队开展的“特色玉米优良自交系S181的创制与应用”,又获201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杨华研究员的心中,求实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不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奉献,务实创新,而且还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和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以身作则,带领大家长期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在科研中刻苦钻研勤于探索总结,在学术上始终坚持严谨细致敢于创新,在生产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推动重庆玉米学科建设和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