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

成就云岭“超级稻”之梦 ——记云南省水稻育种专家李开斌研究员 阮文忠张天春 (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楚雄675000) 云南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楚粳”水稻育种学术带头人,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李开斌研究员,1958年出生于云南牟定县,1977年于楚雄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楚雄州农科所从事“楚粳”水稻育种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怀着“让种田人吃饱饭”的心愿,努力拼搏,主持选育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在全省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亲切的称赞为云南的“袁隆平”。 1977年,刚走出学校门的李开斌就全身心投入到水稻育种科研工作中。他一方面坚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他忙碌在良种培育的田间地头,积累第一手材料,不长时间内就系统掌握了育种技术,成长为单位的核心技术骨干。他先后主持育成经云南省审定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23个,其中有7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有2个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楚粳系列”品种以其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的特点誉满省内外,部分品种先后被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老挝等国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省就开展了粳型超级稻的选育工作,然而,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开斌运用复式杂交育种技术手段,采取系谱选择和集团选择方法,通过9年时间,选育出云南省首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填补了云南省超级稻品种空白,实现了云南几代水稻工作者育成超级稻的梦想。该品种2007-2010年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百亩示范方产量达到国内高原粳稻领先水平。继“楚粳27号”之后,李开斌再接再厉,育成的第二个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百亩方平均产量连续四年突破950 kg以上,其中一年达1002.11 kg,创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并且米质达国家优质米1级标准。该品种的育成,成功克服了水稻育种高产与优质难于结合的重大技术难题,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高原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国际先进水平。由于该品种高产、优质、广适、抗病,迅速在云岭大地和四川毗邻地区广泛推广应用,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应用速度最快的主栽品种,创造了云南高原水稻育种史上的奇迹。 每年在温室里配制杂交组合正好是盛夏,温室里温度高达40℃。李开斌早上不到7点就进入温室,每天要在温室内呆6~7个小时,常常汗流如雨。大田选种,每年近10亩选种田,几千份育种材料,要一个多月才能选完,并且每天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但是,李开斌一踏进选种田,什么苦、什么累都忘了,他拿着竹棍子,在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长年累月,他的右手腕因此出现关节劳损。因为没有品质分析仪器,选种时,只能依靠手工剥壳辨别稻米外观品质好坏,由于大量用手剥稻壳,他的指甲都磨秃了。2010年6月初,他感到视力模糊,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要求做开颅手术,他却说:“再怎么难,也要等到温室杂交工作做完。”出院不久,身体还未全愈,他不顾家人和同事劝阻,顶着9月骄阳,忍受着手术后的疼痛,在妻子的搀扶下,又走向他最钟爱的选种田。同事们看在眼里,佩服在心中。36年来,李开斌放弃了数不清的双休日、节假日,把自己的汗水和心血都洒在了他深深眷恋着的育种田里。 勤奋使他进步,执着使他成功。30多年的汗水和心血,换来丰硕成果。至今,李开斌共获科技成果奖3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地厅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获楚雄州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是楚雄州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设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4年,他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7年评为云南省“八五”科技攻关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授予首批“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分别被国务院、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面对那么多的成果和荣誉,李开斌没有把它看成是终点。如今,他仍整天忙碌在温室和田间地头,今后的育种目标,就是在确保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培育出适应性更广的新品种,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 《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