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一、 “双十”工程集成推动产业升级,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2009年以来,吉林省实施“双十”工程,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产学研协同创新,解决制约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方向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双十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共立项107项,累计投入经费9.56亿元,取得授权专利135项,各类标准、生产规范、软件著作权等54件,发表论文24篇,开发新产品206个,取得药品临床批件1项,药品生产批件1项。实现工业增加值128.0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3.46亿元,利润23.84亿元。农业项目实现种子销售605万公斤,推广面积121万亩,增产粮食3630万公斤。
二、全力打造医药健康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吉林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达1350余亿元,医药健康产业销售产值突破2000亿元,连续五年保持约30%的增长速度,发展速度位居各重点监测行业之首。建立了“通化医药高新区院士工作站”等3个医药产业院士工作站。新组建了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梅花鹿产业5个医药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设了长春高新、通化、梅河口3个省级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和完善了研发、融资、信息、培训和转化服务平台功能,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三、构建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吉林省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行业性、产业性和区域性各类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平台以点成线、前后延伸、互为关联、相互支撑,集成产业创新支撑合力。截止到目前,已组建完成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4个。完成了主要农作物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验收,三年来平台收集、整理、入库种质资源4万份,创制了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水稻、大豆高代材料16份,创制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大豆新材料105份。
建立了5个国家级高新区,形成高技术服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长吉图开放合作区建设步伐。组建了8个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在工业高新技术领域、现代农业领域、社会发展领域、中药与生物制药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7个。建立了以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建设主体的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业态。围绕光电子、汽车电子、碳纤维、现代农业、玉米生物化工、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等领域建立了21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认定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家。建立了各级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总量达到34个,网上可浏览技术信息40万条,辐射到全省城乡30%~40%。
四、以支持“两校两所”为试点,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支持“两校两所”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试点,制定了《支持“两校两所”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简称两校两所)的技术及人才优势,提升“两校两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确定从省政府用于设立“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的资金中拨付1.2亿元,以股权方式作为第一期资本金注入,加速推动“两校两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五、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实现基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发展
不断优化、合理布局“国际合作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获批了“吉林省医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3个新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了2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中国首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立足长吉图开发开放,搭建政府间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分别与韩国、澳大利亚、日本、朝鲜、俄罗斯、白俄罗斯开展了项目对接及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也成为吉林省的科技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源头”。省干细胞国际合作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开展有关干细胞分离、贮存、检测鉴定、扩增培训和诱导分化等方面的合作,引进相关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人类干细胞库技术体系;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合作,由其提供干细胞生理学方面的学术和技术支持,共同开展了有关干细胞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而形成了支撑人类干细胞库核心技术体系建设、运行和长足发展的系统性技术储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科技合作新格局,从而成为助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六、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势头强劲。10年来,全省共有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611个,有4282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209名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企业,354名创办农村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科技特派员建设培训基地215个,服务站401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669项,项目总投资13亿元,通过市、县地方科技引导计划项目的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150余项,引进新品种800多个,推广技术新品种800多个,创经济和社会效益近8亿元。安置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累计培训农民76万人次。
技术创新与集成成果突出。建立了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玉米宽窄行交互种植等3套技术模式。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最新纪录,并历史性突破了百亩全程机械化超高产栽培的目标。五年来,共获得科技奖励14项。
技术示范成效显著。在重点建设的8个示范县(市)开展了“一田三区”建设,累计示范推广玉米6021.59万亩。8个示范县(市)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50%左右,而玉米增产量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80%。
平台建设硕果累累。建立了3个区域性超高产研究平台、8个粮食丰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5个专业性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组建了国内玉米栽培领域一流的研究团队并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
技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建成16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并以此为依托,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100余名科技特派员。针对不同区域,以现场会、培训班、农家科技书屋等形式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20万人次。同时,建成覆盖8个示范县(市)的省、市、县三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满足农业多层面需求的科技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分工明确,合力推进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科研合作联动机制和“集成?单项突破?再集成”的技术创新机制,有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