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说明什么

据媒体报道,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印度遗传学家斯瓦米纳坦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马拉拉·优素福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议员提出,这三人可以分享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能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然是一个未知数,但是能被提名却预示着诺贝尔和平奖的改变和改革。足见粮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更是全球人权问题。

超级稻亩产超过980公斤的惊人消息不径而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仅2012年,中国超级稻推广面积达1.21亿亩,亩增产60公斤以上。

“Y两优900”品种身世显赫。“大哥”Y两优1号被袁隆平称为“水稻瀑布”,是创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种子选手;“二哥”Y两优2号,曾于2011年在隆回县羊古坳乡创下大面积亩产926.6公斤的世界纪录。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在于靠科技提高产能,守住18亿亩耕地,确保自己的饭碗盛自己产的粮食。袁院士苦心经营,矢志不渝致力超级稻增产实验,世界性突破,并且大力推广,解决国内乃至亚洲、非洲等地的吃饭问题,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今年国家把粮食安全列为国家战略,可见粮食的极端重要性。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黑龙江建三江中国的北大仓,从国家设立粮食主体功能区,遥望粮食主产区,人们深切感到只有保住基本农田,提高产能,粮食主动权、话语权才能老老攥在自己手中。

但是对粮食产能提高构成威胁的刚性因素骤然剧增。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红线赫然在目,但守住几何?粮食产量增减几何?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发问质询。

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抛荒疏于管理不在话下,耕地减,粮田减,总产减,管理差,单产减,粮食何增之有啊!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

粮食调出区减少,北粮南运,几个主要粮食品种都要进口,虽说有国内外差价的因素,但是自给率下降。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咋呼农业”,无序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历史经验证明,粮食如果掉下去,几年都翻不过来。

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世界的粮情看,粮食产量在21亿吨~22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十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纪的65亿,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国际粮食市场回旋余地有限,国内每年进口一亿多斤的大豆引起震动就是一个信号,粳稻、玉米的大量进口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值得反思。

摒弃有钱就有粮的错误论调,改变谁种粮谁赔钱的局面,落实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实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变粮食补贴方式,卖一斤粮给一斤补贴,粮食补贴和价格形成分离,继续坚持口粮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注重调动基层或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写在最后几句话,粮食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天下安,粮食稳天下稳。必须根除越往下越轻视粮食生产流通,越往上越重视粮食安全的错误思想或做法,不以GDP论英雄,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实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