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所常杰/葛滢教授实验室在Nature子刊等刊物发表论文

9月3日,由谷保静博士为第一作者,关于工业氮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工业氮主要是指在工厂中由合成氨作为原料生产的可以直接被人类消费的终端产品。工业氮极大地增加了全球氮循环中活性氮(Nr)的种类和流动性,改变了亿万年来全球氮循环特征。同时这些新Nr种类大多有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氮通量快速增加,全球工业氮通量自1960年以来增加了10倍以上,而发达国家人均工业氮通量是食物氮通量2~3倍。本研究首次将工业氮划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产品,从而更清晰地分析了全球和区域的氮源库特征。

Gu, B., Chang, J., Min, Y., Ge, Y., Zhu, Q., Galloway, J.N., Peng, C. The role of industrial nitrogen in the global nitrogen biogeochemical cycle. 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2579. http://www.nature.com/srep/2013/130903/srep02579/full/srep02579.html

近期,由谷保静博士为第一作者,关于中国氮足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态与环境类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对人源氮评价中,氮足迹是一种新兴的评价体系。然而现在国际上的氮足迹模型N-Calculator在计算各国氮足迹的过程中存在数据需求量大、计算模型无法很好地反映年际间变异以及包含的组分不全等问题。该研究借助于本实验室开发的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氮平衡体系,构建了基于质量平衡的氮足迹计算模型并对中国近30年来的氮足迹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食物带来的氮足迹仍占中国总体氮足迹的70%左右,剩余部分被化石燃料燃烧和日用品生产和消费带来氮排放均分。

Gu, B., Leach, A.M., Ma, L., Galloway, J.N., Chang, S.X., Ge, Y., Chang, J. Nitrogen footprint in China: food, energy and nonfood goo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 9217–9224.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401344h

近期,由谷保静博士为第一作者,关于中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和地学领域Top期刊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使得活性氮以硝酸盐的形式在地下水中积累,再通过汲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对人类健康带来危险,特别易诱发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由于活性氮一旦进入地下水便难以移除,因此对地面污染源进行源解析进而实施源头控制成为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区域氮污染源解析体系并对中国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源解析工作。中国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目前虽然依旧是农业生产,但是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渗漏带来的污染量已接近农业生产,特别是在大城市地区,污水和垃圾已经成为大城市地区地下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Gu, B., Ge, Y., Chang, S.X., Luo, W., Chang, J. Nitrate in Groundwater of China: Sources and Driving Forc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doi: 10.1016/j.gloenvcha.2013.05.00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378013000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