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出维多利亚旋孢腔菌的致病机制
发表日期:2012-12-16 02:21PM 阅览次数:
农博网,2012/12/6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为何一些谷类作物容易受到维多利亚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victoriae)的侵染而减产。科学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研究此真菌的治病机理时,发现它可以产生一种维多利长蠕孢毒素,这种毒素通过结合TRX-h5蛋白攻击拟南芥。然而看管蛋白LOV1可以监管TRX-h5蛋白。当有物质接触TRX-h5蛋白时,LOV1蛋白就会引发细胞“自杀”来进行防御。研究人员推测燕麦、大麦、水稻、豆类和短柄草中也存在一个与拟南芥相似的基因来控制相似的生物过程。
维多利亚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victoriae)可引起维多利亚枯萎病,20世纪40年代使美国燕麦严重减产。该病原真菌能够损伤叶片,杀死幼苗,导致种子过早成熟,并削弱茎杆使其易倒伏。这一发现将会帮助植物育种者开发抵抗某些疾病的谷物和豆类品种。
论文链接:Tricking the guard: exploiting plant defense for disease suscept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