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基础

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基础

本文试图对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基础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明确育种目标,有目的的扩大选用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依据。

1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

1970~2005年省级认定和省级、国家级审定的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

序号

品种名称

组 合

年 份

序号

品种名称

组 合

年 份

1

丹玉1号

旅28×北金14

1970

38

丹科2118

CH36×丹598

2001

2

丹玉2号

旅9×330

1974

39

丹玉42号

CH28×DH34

2001

3

丹玉3号

大秋36×330

1974

40

丹玉47号

三团-9×丹3130

2001

4

丹玉4号

北金14×330

认定

41

丹玉55号

K162×沈137

2001

5

丹玉5号

双7×埃及250

认定

42

丹玉56号

K162×丹599

2001

6

丹玉6号

旅28×330

1979

43

丹科2143

丹黄25×丹黄34

2001

7

丹玉7号

凤白29×330

认定

44

丹玉87号

丹T135×西502

2002

8

丹玉8号

331×旅9

认定

45

丹科2158

丹799×DH34

2002

9

丹玉9号

334-1×旅28

1975

46

丹玉90号

丹599×丹T138

2002

10

丹玉10号

334-11×旅28

认定

47

丹玉86号

丹988×丹T138

2002

11

丹玉11号

Mo17×旅9宽

1983

48

丹科2151

丹717×丹598

2002

12

丹玉12号

RB37×330

认定

49

丹玉57号

孤001×丹599-2

2002

13

丹玉13号

Mo17Ht1×E28

1985

50

丹科2162

丹W9235×丹598

2003

14

丹玉14号

Mo17×337

1989

51

丹科2165

丹717×丹782

2003

15

丹玉15号

Mo17×340

1988

52

丹玉79号

丹988×丹5034

2003

16

丹玉16号

5003×丹黄02

1992

53

丹玉71号

DR179×E208

2003

17

丹玉17号

E28×336-3

认定

54

丹玉66号

丹特选-1×丹3640

2003

18

丹玉18号

丹1324×E28

1993

55

丹玉92号

K162×87-1

2003

19

丹玉19号

美3184×340

1994

56

丹玉46号

丹3130×340

2003

20

丹玉20号

7922×丹341

1994

57

丹科2123

D26×丹598

2003

21

丹玉21号

掖107B×黄428

1994

58

丹玉69号

C8605-2×丹99长

2004

22

丹玉22号

丹1324×337

1998

59

丹科2181

C39×丹黄34

2004

23

丹玉23号

丹9046×340

1997

60

丹玉59号

T135×340

2004

24

丹玉24号

J599×340

1999

61

丹玉34号

H185×丹598

2004

25

丹玉25号

三团-9×丹599

2000

62

丹玉48号

丹988×丹7956

2004

26

丹玉26号

丹9046×丹598

2000

63

丹玉53号

丹529×丹598

2004

27

丹玉27号

丹1324×5026

2000

64

丹玉58号

7884-7×H185

2004

28

丹玉28号

DS01×M67

2000

65

丹玉41号

T136×丹598

2004

29

丹玉29号

丹988×5026

2001

66

丹玉67号

丹1079-2×D34

2005

30

丹玉30号

丹3130×丹341

2001

67

丹玉77号

D26×丹99长

2005

31

丹玉31号

丹黄20×丹598

2001

68

丹玉78号

郑58×丹598

2005

32

丹玉32号

黄428-7×340

2001

69

丹玉88号

丹11-2×丹598

2005

33

丹玉33号

7867-2×Mo17

2001

70

丹玉99号

丹9942×丹99长

2005

34

丹玉35号

S80×340

2001

71

丹玉100号

丹539×SB27

2005

35

丹玉36号

W31×丹598

2001

72

丹玉85号

K162×丹299

2005

36

丹玉39号

C8605-2×丹598

2001

73

丹玉97号

丹637×D34

2005

37

丹玉40号

SE30×SE79

2001

74

丹科2157

W9236×丹598

2005

2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亲本及来源的综合分析

2.1五大杂种优势群的应用

在自交系方面,选育了330、旅28、E28、丹340、丹598、丹99长等被全国各地广泛引用,并组配了很多有影响的杂交种用于生产,如丹玉6号(旅28×330)、丹玉13号(Mo17×E28)、丹玉39号(C8605-2×丹598)、丹科2151(丹717×丹598)等,促进了我国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其中自交系330于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丹玉、丹科号的74个杂交种,由80个自交系组成。其遗传基础比较广泛,五大杂种优势群都有应用

丹玉、丹科系列杂交种亲本类群及组配杂交种所占比例

类 群

组配品种个数

所占比例

旅大红骨:旅28 ,旅9 ,旅9宽, E28 ,丹337 ,丹340, 丹黄02,丹341, 丹598 ,丹3640 ,丹黄34 , 丹99长 , 丹5034 ,SE30

47

31.7

兰卡斯特:自330 ,Mo17 ,丹1324 ,H185 ,331 ,E208

18

12.2

瑞德:RB37Ht1,5003,美3184,7922,液107B,丹9046 ,三团-9,丹黄20,7867-2,W31,C8605-2,丹T136,CH28,D529,K162,孤001,丹特选-1,丹1079-2,DR179,郑58,丹T138,CH36,丹717,W9236,W9235,D26,9942,DS01,7884-7,丹782

39

2 6.4

78599J599,丹988,丹3130,S80,SE79,沈137,丹599-2,丹299,丹T135,豫87-1,丹黄25,丹799,丹637,D39

24

16.2

黄改:黄428,5026,西502,黄428-17

5

3.4

其它:北金14,大秋36,双7,埃及205,风白29,334-1,334-11,336-3,M67,丹539(白),SB27(白),7956

15

10.1

从组配的杂交种个数来看,应用最多的依次为旅大红骨,瑞德,P系统和兰卡斯特。其中,在70—90年代主要以旅大红骨和美国的兰卡斯特两大类群为主,其主要杂优模式为旅系×兰卡斯特,代表品种有丹玉6号(旅28×330),丹玉13号(Mo17×E28)。自从90年代以后主要以旅系、瑞德和P系统为主,杂优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旅系×瑞德,代表品种有丹玉39号(C8605-2×丹598),丹科2151(丹717×丹598),丹玉69号(C8605-2×99长);另一种为旅系×P系统,代表品种有丹玉46号(丹3130×丹340),丹科2143(DH25×丹黄34)。其次还有瑞德×P系统,代表品种有丹玉57号(孤001×丹599-2)。

2.2自交系的选育方式

从选育方式来看,在这80个自交系中,大多数是以组配二环的选育方法选育出来的(如下表)

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亲本选育方式

选育方式

自交系名称

个数

所占比例

一环

旅28 ,旅9 ,旅9宽,北金14,大秋36,双7,风白29

7

8.75

二环

E28 ,丹337 ,丹340,丹3640 ,丹黄34 , 丹5034 ,SE30,自330 ,Mo17 ,丹1324 ,H185 ,331 ,E208, RB37Ht1,5003,美3184,7922,液107B,丹9046 ,三团-9,丹黄20,7867-2,W31,C8605-2,丹T136,CH28,D529,K162,孤001,丹特选-1,丹1079-2,DR179,郑58,丹T138,CH36,丹717,W9236,W9235,D26,9942,DS01,7884-7,丹782, J599,丹988,丹3130,S80,SE79,沈137,丹599-2,丹299,丹T135,豫87-1,丹黄25,丹799,丹637,D39,黄428,5026,西502,黄428-17,埃及205,334-1,334-11,336-3,M67,丹539(白),SB27(白),7956

69

86.25

综合种

丹黄02,丹341, 丹598 ,丹99长

4

5.00

可以看出,按选育方式来讲,一环选育出的自交系占8.75%,二环选育出的自交系占86.25%,综合种选育方式占5%。近几年主要是以二环选育为主,占86.25%,在现如今的商业化育种的大环境下,二环系育种方法的显著优点是方法简单灵活,目的性较强,配合回交的方法,效果较好。由于其F1代个体间遗传基础的同质性,不需要大量的原始单株自交,并且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自交选择,所以其遗传基础是在不断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加入新的成分和进行分离重组。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促使遗传基础发展进化的过程,而不是遗传基础贫乏衰退的过程。一环系占8.75%,这些自交系主要是70-80年代应用的。一环系的遗传基础丰富、适应性强、类型多。但随着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广泛应用,自然授粉品种已不再是选育自交系的主要基本材料了。综合种选育方式选育自交系虽然只占5%,但是其组配的杂交种有20个,而且这二十个杂交种的推广面积都比较大,推广范围也比较广泛。通过综合种选育方式所选育出的自交系,由于遗传基础比较广泛,所以适应性也比较好。虽然选育时间比较长,但是一经选育成功,就会组配出一系列的杂交种,比如丹598的育成,至今就已有14个杂交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所以在以二环选育方式为主的同时,还要重视综合种选育。

2.3自交系的选育

在这80个自交系中,外引系11个,自选系69个,自选系占86.25%。就一个自交系而言,当它育成的时候,就会和不同杂种优势群的多个自交系进行测配,然后众多组合通过试验,挑选出表现好的送审。对于外引系来说,别人已经测配完了,所以自己在应用的时候,就不会产生一系列的杂交种。丹玉、丹科号品种之所以能够不断更新,跟自选系所占比重大有很大的关系。

3讨论和建议

丹玉、丹科号玉米杂交种之所以成果显著,主要是应用了旅大红骨和兰卡斯特及瑞德三大类群。90年代起,旅大红骨类群应用不减当年,而兰卡斯特类群的应用急剧下降,同时瑞德类群的应用上升为主导地位。目前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仍以晚熟大穗型玉米为主,就目前国内主要以株型紧凑适合高密度种植,要求群体高产的品种,我们能否育出类似丹玉6号和丹玉13号那样适应广泛的杂交种,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仅供商榷。

3.1对国内各主要杂种优势群应用的分析

旅大红骨类群是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育成了一大批优良的自交系如旅28、旅9、旅9宽、337、E28、丹340、丹598、丹99长等,与国外血缘系组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随着年代的推移,气候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还需进一步拓宽遗传基础,在保持原旅大红骨类群的主要血缘和高配合力上,着重在抗病、抗倒、株型和熟期等性状上的改良,如旅系和P系统组成二环以改良它的抗病、抗倒和米质,旅系和黄改组成二环以改良它的株型和熟期,以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旅系材料多数叶片宽大 ,熟期偏晚,其组配的品种大多比较繁茂不适合密植、降水较慢,也应当引起注意。

外缘兰卡斯特类群的应用,如330和Mo17等自交系历史上贡献巨大。其抗性强,尤其是抗丝黑穗病,还有品质好、种子降水快、配合力高等特点,目前在我国吉林和吉林以北地区仍是主要亲本,还应该引起重视,做好改良工作。

瑞德类群是90年代以后开始应用的国外血缘。我国育成的478、5003、7922、C8605-2、A801、丹9046等,与旅系和其它类群都有很高的配合力。但是多数为晚熟种,籽粒较长,繁种产量较高,但是降水较难,对种子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几个常用系都中感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所以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要注意对不良性状的改进,以减少盲目性。

黄改类群的应用,对扩大丹玉、丹科号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河南、河北的黄改×瑞德模式,如郑单958、浚单20,其群体产量高,米质好,降水快,其诸多优点使其很快就占有了很大的市场分额。但是黄改类群在东北高感丝黑穗病,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育种创新

从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的自交系来看,86.25%以上是自选系,在玉米的杂交种选育上只有坚持创新才会有更多的优良品种面世。因为每当一个优良自交系的育成就会同时育出多个杂交种,比如丹598的育成,至今我单位就已有14个杂交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所以必须重视自交系的选育工作。只有加强自交系的选育才能加快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步伐。在如今知识产权日益健全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显的更为重要。

3.3选育方法

实践证明,采用逐步改良、提高、不断完善的育种方法,如二环系和回交法的使用,对提高配合力,增强抗性,改善品质和株型等性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克服修修补补的短期行为,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对现有种质资源的创新改良工作,加强综合种选育和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的应用,以丰富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果。

3.4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育种展望

以前审定的杂交种以旅系、瑞德和P系统三大血缘为主,兰卡斯特、黄早四改良系等中熟、中晚熟系利用很少,导致了目前审定推广的杂交种熟期偏长、高杆大穗,不适合密植。这就限制了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在种植区域上的进一步扩展。未来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熟期在以晚熟为基础的同时,主要以中熟、中晚熟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选育出适合在北方种植的抗病、抗倒、高产的稀植大穗型玉米;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中早熟材料,做好改良工作,以组配出适合在中原地区种植的耐密、靠群体增产的耐密型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