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为中国未来育种

科技日报,2012-11-30

今年5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在北京启动。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与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强强联合,共同推动良种创制。这意味着,中国的精确育种研究开始启动国家工程。

邓兴旺的前沿实验室

邓兴旺,世界著名的植物生物学家、北京大学长江教授、“千人计划”引进人才。2003年,他获得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Kuhmo奖,还曾多次在《细胞》、《科学》、《自然》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

从耶鲁大学教授的教席上回国,到担任北大教授,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他建立了面向产业的前沿实验室。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主要作物由 “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转变。基于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还有中国作物基因资源,实验室力图开发新型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境、水资源及营养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在863计划支持下,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目前,这个研发团队在作物“分子设计杂交”育种体系建立方面取得的突破性应用成果,使中国在水稻杂交育种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优势。

面向市场的研发新体制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商业化的产学研合作。它试图创新生物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快速批量化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

据农科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新机制采用协议等多种商业化合作方式,与具有育种资源优势的上游单位和有品种选育或新品种需求的下游企业组成联盟。与上游单位合作开发不育系,并按约定比例分享商业收益;许可下游单位使用不育系或合作育种,并按约定比例分享种子销售收益。

为了加强领导,国家农业科技城领导小组实行科技部、北京市“双组长制”。组长由科技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担任,副组长由科技部分管副部长和北京市分管领导担任。

新的机制能够充分利用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广泛聚集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及知名企业,搭建农业高端育种平台,促进种业高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升首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深化种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全国种业跨越式发展。

承载希望的星星之火

前沿实验室的研发经费在前期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来源包括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的专项经费和运行经费。“十年后,我们实验室的费用将来源于产业化集团。”邓兴旺说,“在集团开始营业后,每一年总营业额的10%将投入到前沿实验室。”

目前,良种创制中心已在作物育种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建立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产业研发系列技术平台,构建了大规模、高效率的基因组装、转化及功能鉴定系列技术平台。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多种作物的全长cDNA文库、大量水稻、油菜新基因的全长cDNA等资源。

不仅如此,邓兴旺的团队还创制出非转基因的、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广适优良籼稻新品种,将有效防止除草剂对作物的损害,简化田间杂草管理流程,降低水稻种植成本。

未来,良种创制中心将建成国际领先的前沿研发机构,建立全球第一个含有4万个SNP(一种基因遗传标记)的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每年将为相关院校或研究单位完成1000个以上水稻载体转化。

不仅如此,通过各种全国性的商业化技术产业联盟,我国的传统育种周期将大大缩短,种质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企业育种制种成本降低,种业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如今制种研究团队在水稻新一代智能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建立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