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和设施农业技术:国际发展迅速,上海有区域优势

参考文献请详见《2011年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种源和设施农业》课题报告。

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技术育种阶段,进入到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世界种业巨头在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和新品种研发领域投入巨资,开发出了一大批携带抗病、抗虫、耐除草剂等目标基因的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种,并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通过并购,跨国公司不仅获取了技术和市场,也掌握了大量的种质资源。同时,通过建立企业独立的种子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体系,拥有自主科技品种和全球营销网络。

设施农业的发展则逐渐向大型规模化与自动化方向发展,设施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和栽培技术的集成化,并积极寻求节能对策来降低生产成本。我国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设施设备简单,机械化应用较少,栽培技术的集成化、标准化尚不完善,尤其是温室环境自动控制技术、温室机械设计研发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依托上海的经济、市场、人才等优势,上海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种源和设施农业相关技术研发的区域。虽然上海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但也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力量。如:上海在农业基因组学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方面是国家工作团队重要成员;在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曾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物,并在多个植物基因工程方面获得了明显成绩;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方面制定了多项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检测的技术标准;在农作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畜禽生殖细胞、花卉水产等种质资源的保存方面硬件条件国内一流,保存资源量在地方库中居前列;设施农业装备技术上海在智能玻璃温室、全开型温室、大跨度温室等各种类型温室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技术方面已十分成熟,与国外相比,在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更有竞争力。与此同时,上海建设了一批种源、设施农业技术研发的机构和国家级、省市级技术研发平台。

;